人工智能能快速地整理資料,從事複雜的分析工作,以及按法律條文作出判斷,它能否代替法官判案?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於今年10月24日在(PeerJ Computer Science)期刊發表一項研究,以最新的人工智能軟件對歐洲人權法院五百多宗人權案件進行分析及作出判斷,結果發現,高達79%的判斷與法庭判決相符。
然而,有業界人士認為,人工智能無法「明白案件之間的細微差別」,因此處理案件上應用人工智能仍是很危險的。
負責該團隊的首席研究員,倫敦大學學院電腦科學系研究員尼古拉斯․艾爾特拉斯(Nikolaos Aletras)表示,開發此人工智能系統的目的,並非要取代法官或律師。「不過它能對大量個案資料進行快速的分析,這一點對法界人士來說應該會有所幫助。」
這項實驗所引用的584份文本資料,牽涉到《歐洲人權公約》中第三條「免於虐待與不人道或侮辱性待遇的自由」、第六條「公平審判之權利」及第八條「尊重隱私權」等,選擇這些案件的原因是它們都是涉及基本人權的案件,同時有大量的公開資料可供參考。
該人工智能軟件並不能明白文字的意義及文法,它是通過分析案卷中所使用的英文字串,在文本找出特定規律,組合成不同的主題,再加上文本中提到的情景,再判定該個案是否有觸犯人權法例。結果發現在584個試驗文本中,軟件有79%的判定與法院判決相同。
不過實驗結果顯示,當遇到一些相似的個案,但有不同的情況時,人工智能則會判斷失誤,顯示人工智能仍未能掌握法律條文一些細節的地方。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法學講師,同時也是該研究成員的迪米特里奧斯․撒拉帕奇米斯(Dimitrios Tsarapatsanis)說:「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試驗。這系統參考了眾多針對高等法院判決的研究。」他補充:「但是它還需要對更多資料進行分析,才能更趨完善。」
顧問公司Tessella分析員鍾斯(Matt Jones)認為「透過以自動化技術處理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可以大幅省却時間。然而人工智能無法以更宏觀的角度去了解資料及其經驗以外的事物,這樣的猜測可能會偏離重點,在法律層面,這樣會是很危險。」
在司法領域,法律界早已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實務工作上,透過電腦程序去執行一些繁複的工作,讓律師有更多時間研究案情。
今年五月,IBM 發布了人工智能律師 ROSS,採用超級電腦「沃森」(Watson)的技術,為人們提供法律意見。「沃森」在2011年一場問答比賽曾力壓人類獲勝。ROSS 翻查數以千計的法律文件及案例,及提出的法律意見。律師可以向ROSS提問,ROSS則可以查閱其法律資料庫、收集證據、作出推論,然後基於證據提出答案。隨著被使用範圍越來越廣,ROSS的性能將繼續提高。
美國多家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如Baker & Hostetler及Womble Carlyle, Sandridge & Rice等已經引入了這項技術。
ROSS Intelligence首席執行官及創辨人之一阿魯達(Andrew Arruda),「採用ROSS之後,律師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尚未開發的市場,為其他有需要的客戶提供服務。」 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為更多人爭取公義,現時80%的美國人無法負擔聘請律師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