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南韓隱蔽青年估計約50萬 部分住在「垃圾屋」中

文華俊在南韓經營一間清潔公司。這天他收到客戶的電話,對方說:「我住在一間垃圾屋裡,你可以幫我嗎?」

文華俊踏進客戶的住所,幾乎嚇了一跳,裡面堆滿了各種雜物:衣服、外賣盒、飲用水樽……包裝袋也堆積如山,還有不少抗抑鬱藥物。他說類似的客戶並不罕見:「大部分是20至30歲的年輕人,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

據估計,南韓有150萬名40歲以下的人患上未有確診的抑鬱症。其中一些長期呆在家中,不與人接觸,沒有人知道國內有多少類似的垃圾屋。

這些長期躲在家中、自我孤立的年輕人,日本稱為「隱蔽青年」(hikikomori),在南韓則沒有特定名稱。南韓保健福祉部在2023年對國內2萬名19至39歲的年輕人進行了大型研究,發現有5%是所謂「隱蔽青年」,以這比率推算,全國1,100萬這個年齡組的人口中,有54萬人屬於這種情況。他們長期足不出戶,不上學,不上班,自我孤立於社會、學校,以至家庭之外。

研究又發現,60%隱蔽青年的身體和心理情況較差,四分之三有自殺傾向。

同是從事清潔工作的孫龍熙說:「有些客戶的居所甚至進不了門。我從沒留意到南韓有這麼多人患上了抑鬱症。」

朴俊熙(化名)四年來一直留在他家中。他說:「我和公司關係不好,令我感到很沮喪。」公司扣起他的工資,後來索性將他解僱。

有類似經歷的金敏珠最近撰寫了一本書,她解釋:「我從來沒有打掃過房間,我覺得滿屋雜物反而可以保護我不受傷害。」不過她也不時感到內疚,會對自己說:「清理垃圾不過是很普通的事吧,為什麼總是做不來呢?」

這些隱蔽青年並非不明白自己的問題,但苦無解決辦法。文華俊說,一位客戶在家中搭了一個帳篷,裡面貼滿了紙條,寫著「我知道現在很困難,但總能挺過去的」等語句。

孫龍熙說:「為客戶清理了房子後,很多人都哭起來。」他認為,倘有人能提供協助,他們的情況不至於這樣。

與家人同住的則長時間逗留在房間內,數月以至數年足不出戶,也不與其他人接觸。今年31歲的金初瑢在中學和大學時期曾經歷八年長的隱蔽生活,每天躲在房屋睡覺和看YouTube,拒絕與人接觸。她抑鬱的成因是家庭因亞洲金融風暴而負債累累,加上受過家暴,童年欠缺安全感。

南韓保健福祉部高級研究員金成雅自2021年起研究這個議題,她說:「全球都有很多進入成年的年輕人無法成長為獨立個體,但我們不知亞洲以外的情況如何。」以南韓的情況而言,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社會對年輕人有很高的文化要求,還有個人創傷,都是造成隱蔽青年的原因。

不過金成雅認為最重要的,是年輕人無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例如有些隱蔽青年投遞了很多求職信,仍然無法獲得像樣而穩定的工作。由於他們無所事事,也無處可去,唯有躲在家中,自我孤立。

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韓國研究和推展中心副敎授祖‧艾爾文─黃(Jo Elfving-Hwang)同意,經濟壓力是南韓年輕人的焦慮來源。她說:「南韓年輕勞動人口有很高敎育水平,他們都希望能找到符合個人教育程度的工作,但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就業職位。」她又說,在成功取向的文化下,營造了「容易失敗」的競爭環境。

南韓正在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今年4月,政府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宣布,向隠蔽青年發放每月65萬韓圜(約500美元)補助,鼓勵他們進修或重投職場,融入社會,他們可以用這筆資助支付生活費、學習費用或其他文化經驗。副部長申榮淑表示,政府亦會成立「青年未來中心」,對隱蔽青年提供協助。

然而,曾成為隱蔽青年的金初瑢說,隱居的核心原因是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歸屬感。她說:「我們希望更多人意識到,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隱藏的秘密,也期望自己的經驗最終改變南韓的社會文化氛圍,覺得這些現象並非不能宣諸於口。」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