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害怕蜜蜂針叮,也討厭嗡嗡的叫聲。在一些人象衝突嚴重的地區,愈來愈多人利用大象這種天性,嘗試以蜜蜂驅趕大象。
在亞洲和非洲許多野象出沒的地區,人象衝突嚴重,野象經常闖入農地,踐踏或吃掉農作物,引起農戶不滿,結果引致野象和人類傷亡。在印度,野象經常走進鐵路線,導致意外。
過往,農民以挖壕溝、擊鼓、火把或架設通電圍欄等方法,防止野象闖入民居和農地,但這些方法成效不佳。近年來,保育組織利用大象天生害怕蜜蜂的嗡嗡叫聲,更害怕被蜜蜂螫叮的天性,在人象衝突的地點飼養蜜蜂,以驅走野象。最近,有德國科學家用播出蜜蜂的嗡嗡叫聲,也足以嚇走野象。
早在2002年,非政府組織「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的動物學家露茜‧金恩(Lucy King)聽到肯尼亞馬賽族(Maasai)養蜂人說,大象會避免到掛著蜂窩的樹木附近覓食。到2007年,該組織在肯尼亞推動「大象和蜜蜂計劃」(The Elephants and Bees Project),採用「蜂巢欄柵」,阻止野象靠近農地。
「蜂巢欄柵」將木製的圓柱形蜂箱掛在支架上,支架之間相隔約10米,中間利用鐵絲將蜂箱串接起來,形成一長列欄柵。每當有大象想接近農田而觸碰到鐵絲時,附近的蜂箱會一同晃動,蜂巢內的蜜蜂傾巢而出。
在2017年《保育實踐與政策》(Conservation Practice and Policy)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在為期43個月的試驗期間,253頭走近「蜂巢欄柵」的大象中,80%以上被嚇走。這些蜂巢中的蜜蜂採集的花蜜,也為當地人帶來額外的收入。
後來,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協會(Wildlif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Society,簡稱WRCS)的朴拉琪‧梅塔(Prachi Mehta)將肯尼亞的經驗移植至印度。她首先在印度西南部的北卡納達縣(Uttara Kannada)推行「蜂巢欄柵」計劃,因為當地不僅飽受人象衝突之苦,農民更早有養蜂經驗。
然而,裝設「蜂巢柵欄」就像雙刃刀,農民處理蜂巢時必須非常謹慎,以免蜜蜂擾人。
最近,德國非政府組織「大象研究與保育」(Elephant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簡稱ELRECO)的人員在利比利亞試驗以擴音器和喇叭播出蜜蜂的叫聲,發現這樣已足以趕走野象。該組織技術總監蒂娜‧福格特(Tina Vogt)表示,拍攝到的片段顯示,這些「嗡嗡盒」(Buzz Box)的效果很理想。
這個「嗡嗡盒」由另一個保育組織「野外倖存者」(Wild Survivors)的主席馬丁‧葛瑞菲斯(Martyn Griffiths)發明,靈感來自「蜂巢欄柵」。「嗡嗡盒」以太陽能發電,內置感應器,探測範圍可達5米,當有物體接近,盒子就會發出聲響。「嗡嗡盒」 可以掛在樹上或柱上,更設置多種程式,除了蜜蜂叫聲,也可以播出狗吠、電鋸聲 、人聲和槍聲等六種聲音,造價約100美元。
事實上,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省(Assam)和東部的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大象經常成群結隊在路軌附近走動,既影響交通,也經常造成大象傷亡。印度鐵路公司於是啟動「蜂計劃」,在十多條「大象走廊」安裝了近50個揚聲器,以驅走大象。
推動「蜂巢欄柵」、從事大象保育工作20多年的金恩說:「可以找到能嚇走大象的自然方法,是最整全,也是真正有用的管理野象途徑,這樣一方面不會讓野象受驚,也不會令牠們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