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德國正式採用歐元作為支付貨幣,當時,很多德國人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别舊有的貨幣馬克。
然而,20年後,德國人並未完全捨棄馬克。在南部弗萊堡(Freiburg)的聯邦銀行分行,每天約有十人前來兌換舊的馬克。他們有些自本省南巴登(South Baden),也來自法國和瑞士,估計每年在那裡兌換的馬克,價值約為100萬歐元。
根據德國聯邦銀行的數據,至2023年底,國內仍有124億馬克流傳,包括56.6億馬克紙鈔和65.6億馬克硬幣。在2001年12月31日,即該國引入歐元之前,市面流通的馬克為1,623 億,即目前仍約有7.5%散落在民間。聯邦銀行年前估計,現在流傳的馬克以面值100馬克和1,000馬克的紙幣比例最高。
相對2014年有132億馬克流通,即在過去10年間,銀行每年兌換了約1億馬克。
專家認為,這些舊貨幣一部分在懷舊的德國人或收藏家手上,另一部分是多年來遊客帶回家作紀念品,相信不少可能永遠保存在民間。
德國人向以偏愛現金聞名,但馬克對德國人卻別具意義,在1989至1998年間出任德國財政部長、有「歐元之父」之稱的西奥‧魏格爾(Theo Waigel)曾説:「一些德國人對馬克的愛,甚至勝過對自己妻子。」
《華爾街日報》的凡妮莎‧福爾曼斯(Vanessa Fuhrmans)曾說,許多德國人對馬克的熱愛已經上升到特別的程度,曾親切地稱呼它為die gute alte D-mark,即「美好的老馬克」。
她說,對德國人而言,馬克從來不只是貨幣,而是有如對國旗、國歌、紀念碑和德國歷史那種揮之不去的聯繫。她說:「它是德國在二戰廢墟中實現戰後經濟奇蹟的象徵,也是德國人能夠表達民族自豪感的象徵之一。」
二次大戰後,1948年在盟軍佔領期的德國發行馬克,以替代原先的帝國馬克。當時的德國還沒有新的國旗、國歌,甚至憲法。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西德)成立,馬克成為法定貨幣,直到1999年被歐元取代;至今剛是75年。在使用馬克的幾十年裡,德國經歷了長期的繁榮和穩定,馬克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元的重要貨幣,該品牌可說已成為神話。
2001年,歐元取代歐洲多國原有的貨幣,如意大利里拉、法國法郎、和奧地利先令等,當時馬克按1比1的滙價兌換成歐元,但許多德國人對歐元存疑,戲稱為Teuro(「昂貴」的意思),即預期引入歐元後,物價會大幅上升。歐元推出的第一年,Teuro一詞就獲選為德國的年度詞彙。至今,德國人仍以Teuro這個俚語來稱呼歐元。
當時的總理科爾也明白人民這種懷疑,後來接受訪問時承認:「倘若我們就引入歐元和廢除馬克進行公投,可能不能通過。」
20年過去,有些德國人對歐元的懷疑似乎並沒有完全消失,仍然嚮往馬克這個品牌。歐洲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奧特馬爾‧伊辛(Otmar Ising)認為,這種嚮往顯示了懷舊之情。
大部分推行歐元的國家都設定了將舊紙幣兌換成歐元的最後期限,聯邦銀行對兌換馬克紙幣和硬幣則沒有設定期限;匯率也不變:1歐元可兌換1.95583馬克,因此對德國人來說,貯存舊馬克雖然無用,也沒有甚麼麻煩,因此不急於兌換成歐元。
另一方面,雖然無現金支付已是大勢所趨,但時至今日,德國不少餐廳和商店仍有「只收現金」的標誌。據統計,德國每個人的錢包裡平均有100歐元。根據德國聯邦銀行關於支付行為的最新研究,近60%德國人選購商品和服務都是用現金支付的。
德國並不是唯一仍然偏愛現金支付的國家。在奧地利,現金仍然受歡迎,奧地利總理更聲稱,要將使用現金訂為憲法權利。反而在其他歐洲國家,非現金付款卻有贈無已,例如英國,10年內以現金支付的消費下降至只佔6%;而在荷蘭,去年只有11%交易以現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