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飽了沒有?你會深信自己知道飽饑。然而,一連串的研究均顯示,不同的外在因素,包括碟子的大小、侍應的身型及同伴的食量等,都是影響我們食量的原因。
大家都會覺得知道自己的食量,但其實並不一定。原來,年紀越長,越受其他因素影響。美國有一個實驗發現,以面積不同大小的牃子,將分量一樣的焗芝士通心粉派給一群三歲大的小朋友,所有小朋友所吃的分量都差不多;但當同樣派給五歲的小朋友時,用大碟的小朋友所吃的分量明顯較多。
康奈爾大學的雲辛克(Dr. Brian Wansink)教授所領導的康奈爾大學食物與品牌實驗室(Cornell University Food and Brand Lab)的研究人員在2012年做了一個同類實驗,他指示實驗的參加者以不同大小的湯碟去盛一個指定分量的湯,結果發現用小湯碟的參加者比要求指定分量少8.2%;但用大湯碟的平均被指定分量多9.9%。
雲辛克2013年在一個夏今營進行的一項進食實驗,發現使69%用大碗的學員要求多些早餐穀物,亦吃多了52%。
雲辛克這個實驗,是來自經典的德勃夫大小錯覺圖例(The Delboeuf Illusion)。在幾個面積相同的黑色圓圈外,畫了面積不同大小的白色圓圈,我們會產生了錯覺:外面的圓圈越大,我們覺得裏面的黑色圓圈較少。這項研究表明,使用大號的餐具造成一種份量少了的錯覺。
因此,使用一個較大雪糕杯,你可能會取較多雪糕;用較矮身的果汁杯,你可能倒滿一些。
周圍的人亦會影響你的食量,去年底一項研究發現,餐廳的侍應身型較肥胖,顧客點菜亦顯著較多,同時選點甜品的機會增加四倍,並喝多了17.6%的酒精類飲品;此外,2014年另一項研究亦發現,與較肥胖的人用餐,多吃了31.6%意大利粉,但少吃了43.5%的沙律。
康奈爾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杰斯(David Just)表示:「當你去自助餐桌排隊取食時,看見前面的一位顧客取了很多食物,你不但會覺得你也有權多取食物,甚至會感到有此需要,否則會覺得有異於常人。」
以下有幾項防止吃得過量的建議:
● 別「有樣學樣 」- 出外用餐時,先想想自己要吃些甚麼。
● 貴精不貴多 – 杰斯建議認為:「當發覺食物好味時,你不用吃太多亦會覺得滿足。反之,若食物只是OK,又不太可口,你會吃多一點以達到相同的滿足感。」
● 要用心飲食 (mindful eating)– 另一位心理學家認為最有效是用心飲食。「當你專注及將精神集中在食物上,你就會吃得較少。當大家將心思放在放入口中的每一件食物時,你會覺得每一餐飯更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