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一手促成東西德的統一,取消馬克貨幣,推動歐洲的一體化,然而卻付出家庭的代價,可說是孤獨終老。
科爾6月16日在西方父親節前夕去世,當天他的兒子、現時53歲的瓦爾特(Walter Kohl)正在開車,在電台新聞中得知其父親去世消息。瓦爾特說,他與終年87歲的科爾已經有六年未有對話。
及後瓦爾特抵達科爾的住所,與駐守的警察及其第二任妻子商討,才得以見他最後一面。事後他說:「科爾跟一家人已沒聯繫多年,包括我和眾兒孫,對於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很悲哀。」
與科爾一家關係密切的巴帕特先生(Holger Bappert)說:「科爾先生把時間精力優先放在政治上,沒有時間照顧家庭,家庭關係變得緊張,他的第一任太太有重病,對光線過敏,後來更自殺。之後,這個家庭就完全解體了。我總覺得,這也許就是想要在政治上成功所需付出的代價。」
巴帕特先生的父親在童年時,是和科爾一起踢足球的夥伴。其本人也跟科爾的兩個兒子瓦爾特和另一位兒子彼得(Peter Kohl)是校友。
科爾1930年出生於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1946年,年僅17歲的科爾時加入基督民主聯盟(CDU),1960年代躋身黨高層,1969年獲選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州長,是該州史上最年輕的州長。科爾1982年當選西德總理,直至1998年基民盟在大選中失利,科爾也辭去了擔任25年之久的黨主席一職。
科爾前後四度當選總理,領導德國16年之久,是德國戰後在位最長的總理。他也曾提攜現任總理默克爾,讓她初次擔任部長,因此被默克爾視為政治生涯的「導師」。
科爾在任期間,最重要是促成東西德統一及推動歐洲一體化。1989年10月,東德共產政權成立40周年,出現大規模示威要求改革,當時蘇聯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開放」(glasnost)及新思維(prerstroika)。11月,東德當局放寛旅遊限制,但剛上任不久的東德中央委員會政治部部長沙博夫斯基(Gunter Schabowski),卻向記者錯誤地宣佈柏林圍牆即刻開放,民眾趁機推倒圍牆,進入西德。
科爾把握時機提出《十點計劃》,再與東德簽署關於經濟、社會等各項協議,並在1990年與美國、法國、蘇聯及英國等達成《二加四條約》,實現東西統一。
1991年12月,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元首在荷蘭馬斯垂克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要求在歐盟區域內實現資本自由流動,打造歐洲統一市場,發行統一貨幣。科爾在國內首先推動放棄馬克,改用歐羅。2010年,科爾曾被捧成諾貝爾和平奬的大熱門,結果敗給中國的劉曉波。
科爾自離開政壇後,甚少公開露面,他在第一任妻子漢娜羅爾(Hanelore)自殺後,曾接受兩次膝部手術,2008年更因嚴重跌傷而要靠輪椅行動。同年,他以78歲的高齡與年輕34年、曾在總理辦公室任職的海爾克(Maike Richter)結婚,之後一直由海爾克照顧。
瓦爾特2011年出版了名為《Live your Life and be Lived:First Steps on the Path to Reconciliation》,提及:「對家父來說,政治才是他的歸宿。他的家叫CDU,不是科爾,他自視為這個叫CDU的部族的首領。」
瓦爾特提到,科爾一直極之忙碌。通常在晚飯後就會躲到辦公室工作,很少時間陪伴子女。瓦爾特說:「每個男孩子都夢想跟父親一同探索這個世界,一起去露營和踢足球,我希望父親可以時常在旁,但我根本難以親近我父親。」
此外,科爾執政時代備受國內左翼組織的威脅,身為科爾的兒子自幼已在嚴密保安下生活,在少年時代的瓦爾特更渴望可以自立,並因此而與科爾爭吵。
瓦爾特說,甚至母親自殺的消息,都是透過科爾的辦公至主管朱利安‧韋伯通知他的。他說科爾的再婚,更是父子關係進一步割裂的原因。
瓦爾特在科爾生前公開家庭的關係,相信這亦是造成父子更疏離的原因。瓦爾特說:「他可能在想,我公開這些是背叛了他。」
科爾離世,各國政要及德國傳媒,都懷念他對德國統一及歐洲整合的貢獻,但相信在其家人心中,將有不一樣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