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們可以在飛機起起飛前才趕到機場,通過金屬探測器,就可以登機;送行的親友,甚至可以走到登機閘口。現時,各機場的安全檢查區,總有長長的人龍。人們的手提行李過X光機檢查,乘客也要脫去鞋子和通過全身掃瞄器檢查,以防攜帶違禁物品。
這些嚴格安全檢查,不少是始自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事件。在那個晴朗的星期五早上,19名劫機者在美國分別挾持了4架波音噴射客機,其中兩架撞向世界貿易中心,一架撞向五角大樓。第四架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南部的一塊田裡。近三千人在襲擊中喪生,其中265人是機上的乘客。
事發後,美國聯邦航空局下令商業航班暫停至9 月15日,航空公司管理層則思考行業的前景。
當時,開業僅19個月的捷藍航空公司(Jetblue)兼當時的總裁大衛·尼爾曼(David Neeleman)看著事情的發展。他說:「我開始思考:還會有人想在這種情況下出行嗎?」
此後,旅客不願乘坐飛機,商務旅行需求因襲擊和經濟衰退而暴跌,全球客運業花了兩年時間才漸漸恢復。期間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在2001年錄得80億美元的虧損,直到2006年才再次錄得盈利。
20年來,航空業界花了數十億美元改善飛行保安,機場的安全檢查令飛行似乎變得更安全,但我們都知道,仍難避免再次受襲擊。
2001 年 12 月,英國人列特(Richard C. Reid)在從巴黎飛往邁阿密的航班上試圖引爆藏在鞋子裡的炸彈。幸而一名機艙服務員發現機艙內有一股燒焦的氣味,然後看到里德試圖點燃從他的登山鞋中伸出的保險絲,因而避免了另一宗空中慘劇。
事後,美國國會會通過法案,成立了運輸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由聯邦機場安檢人員組成,取代航空公司外聘的保安公司。同時要求檢查所有託運行李,加強駕駛艙門的防護,並安排更多聯邦航警。
通過機場安檢須身份證明,大多數乘客在安檢時要脫鞋。2006年,在英國當局年阻止了將液體炸藥帶上飛機的恐怖陰謀後,除小容器外,液體和凝膠不允許放入隨身行李中。過往,4吋以下的小刀都能帶上機;但現時,所有刀具,包括美工刀和剃刀,都列為違禁物品。
2009 年至 2013 年擔任國土安全部秘書的珍妮特・納波利塔諾 (Janet Napolitano) 表示,其他加強安全措施的因素包括加固駕駛艙門和製定聯邦飛行甲板官員計劃,同時也允許一些飛行員攜帶槍支。
9.11事件也改變了機組服務員應對的做法。美國智庫組織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總裁的高級顧問布賴恩·詹金斯(Brian Michael Jenkins)指出過往,民航機師遇上劫機者,會盡可能與劫機者合作,依照他們的要求,以保障乘客和機組人員的安全。現時,是要不惜代價防止恐怖分子進入飛機升降區。
2003年4月,運輸安全管理局宣布所有航機須加強駕駛艙門的防護,可以抵禦小型武器以至炸彈。過往,一般機組人員均可持有駕駛艙的門匙,現時改變了門鎖的設計,只有機師才能開啟駕駛艙門。
2009年聖誕期間,一名尼日利亞男子由荷蘭飛往底特律的航班上,企圖點燃藏在內褲的化學原料,但炸彈未有爆炸,他並被乘客制服。這宗被稱為「內褲炸彈客」的事件後,運輸安全管理局在2010年3月引進全身掃描儀對乘客進行安檢,各國紛紛跟進。
前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分析員賈韋德∙阿里(Javed Ali)認為,一次事件便足以引起整個旅遊業和全球們的擔憂。他說: 儘管20年來,建立的系統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這些憂慮,但人們不應過份自信這些保安屏障不會被攻破。
襲擊發生後,聯邦政府負責機場安全,成立了運輸安全管理局來監督 400 多個機場的安全。去年,機場的TSA特工查獲3,257支槍枝,是2019年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