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東京的朋友,相信都會聽過澀谷車站前「忠犬八公」銅像的故事。約一百年前,東京大學的上野英三郎教授飼養了一頭秋田犬小八,小八每天傍晚便會跑到澀谷車站前等待他搭電車回來。後來上野教授不幸因病猝死,小八還是每天傍晚在車站前守候,一等就是10年,直到小八因癌病而死。
部分哺乳動物失去同伴時,會緊挨著死去同伴的身體,並守在它們身邊,雖然科學家們無法確定是什麼導致牠們有這一行為,不過目前研究人員們想到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這些動物正在傷心。
美國阿特蘭大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心理學系的迪韋爾教授(Frans de Waal)表示,一般雌性的哺乳動物都會對死去幼兒傷心,而其他動動甚至鳥類在同伴死亡時,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例如猩猩群中其中一隻身故,不難見到其他的猩猩都會幾天不進食,族群亦會一片靜默,凝視著死去同伴的遺體,像人類的表現一樣。
迪韋爾補充,動物不單對同類有感情,就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只要動物與其他動物或人建立了感情聯繫,就會有傷心的表現。 迪韋爾希望大家了解到動物亦會表達情感,有助改變人們對待動物的心態。
科來拉多大學的貝科夫(Mark Bekoff)教授建議飼養寵物的人士,應了解怎樣處理寵物失去同伴時的情緒,例如讓寵物觀看死去同伴的相片、給牠一件新玩具,帶牠到不同的地方散步,或為牠找一個新伴兒。
以下是一些動物在失去同伴時的表現:
大猩猩 ﹣德國明斯特動物園的一隻初生幼猩猩不幸夭折,傷心的母猩猩背著幼猩猩的遺體多天,不讓工作人員處理,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海豚 ﹣初生海豚夭折,母海豚揹負死去的幼豚一段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到,海豚會用喙頂著屍體在水中游泳,直至屍身沉下海底。成年的海豚死亡,同伴亦會在旁守候數天。
大象 ﹣大象哀傷的時間尤其長,象群會齊集在逝去的同伴身旁,甚至其他象群亦會到來為死去的大象話別。大象亦會探視死去同伴的遺骨,或用象拔觸碰遺骸。
狒狒 ﹣狒狒對同伴的死亡顯示強烈的情緒,研究人員發覺牠們的壓力激素上升,失去同伴狒狒會找尋新的同伴,互相梳理皮毛,以減低體內的壓力激素。
烏鴉 ﹣ 當一隻烏鴉逝去,其他烏鴉會聚集到其身旁,通常牠們會停止進食一段時間,有的甚至會禁食至死。
魚類 ﹣ 當同一個水族箱其中一條魚死去,其他的魚會停止活動,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死去的魚會釋出一種激素,影響其他的魚。
動物互相開解 ﹣柏林動物園一頭黑熊的女伴死後,同一動物園的一頭貓守在黑熊的園區不肯離開,悲哀地喵叫,此後更與這頭雄性黑熊形影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