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資訊超載會令人焦慮,專家點撥十點不被資訊擊倒的方法

俄國文學巨擘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名著《戰爭與和平》(英語版)有46萬字,相信只有真正愛好文學的讀者才有動力讀完整本著作。然而有調查指出,美國每人每天平均從不同的渠道,已閱覽了10萬個書面字。

有些人認為,由於資訊發達而引發「資訊超載」(Infobesity),已成為一個的普遍的問題。這種現象令人難以集中,還會降低生產力、自信心及記憶力,更甚至可能會引發焦慮。

美國心理學會2017年11月發表了一個名為「壓力在美國」的研究。該會委託「Harris Poll」進行了網上調查,共訪問了3,440名美國成年人,其中95%的受訪者表示經常追看新聞,約有10%的受訪者表示每小時都會查看新聞報道、另有20%的受訪者是「恆常地」(constantly)閱覽社交網站所發送的訊息。

調查亦發現,有56%的受訪者覺得追看新聞令自己感到有壓力,另有72%的人覺得傳媒將事情誇大。

美國心理學會行政總裁阿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博士說:「隨著24小時新聞網絡及社交媒體的發達,我們隨時可以與親友及其他相識的人士聯繫,人們無可避免因經常接觸到全國性的議題而感受到壓力。」

埃文斯說:「既然大家都需要掌握新聞,我們首要的是思考是應相隔多久才閱覽新聞資訊,還有是如何選擇新聞媒體。」

要應付「資訊超載」,著名的作家兼未來學者李察.屈臣(Richard Watson)分享了如何選取及閱覽資訊的心得,以免被新聞及社交媒體的資訊牽著鼻子走。

1. 選擇性無知

– 人既不可能全知,思維亦有限,因此必須有所選擇,接收資訊宜重質不重量,人獲得資訊越多,反而無法掌握全局。

2. 打破自己的框框

– 屈臣建議大家遇爾翻看不同的書本或雜誌,或與不相識的人攀談,這樣可以打破你接收資訊的慣性,讓你獲得不同的看法。

3. 找尋你的「高人」

– 屈臣建議大家認識對學問感興趣及出色的人士,這些人可以引導你發掘新的看法。

4. 敢於我行我素

– 人總有羊群心態。當下就坐言起行,嘗試走不一樣的路,敢於接受不同的訊息。

5. 找尋可信賴的資訊來源

– 在網上找一些可靠、有啟發性及前瞻性的刊物或新聞工作者的著作,從中找一些你感興趣的資訊來閱讀。你會發覺,那些有分析而非駭人聽聞的資訊才是有啟發性的。屈臣尤其推薦一些優質報章的周末版。

6. 保持冷靜

– 屈臣認為,真正重要的新聞會找上門來,人們每日談論的新聞,其實很快便被遺忘。

7. 撥出特定的閱讀時間

– 屈臣建議人們每年騰出一星期時間靜思。微軟創辦人蓋茨喜歡走到森林深處反思科技的前途,用這段獨處的時間研讀學術論文,這樣有助下一年的發展提供想法。

8. 靜默

– 三藩市國際數據集團(IDG Ventures)合伙人菲爾.山遜(Phil Sanderson)建議每日撥出一段靜默的時間,暫停接收任何聲音及文字資訊,讓心靈重新得力。

9. 走出社交媒體

– 網上充塞著都是一般常識,但有價值的資訊卻要花心力去找,因此埃文斯建議人們要對潮流保持懷疑的態度,更要反潮流而行,留意另類的邊缘文化。

10. 離線

– 屈臣認為最重要的,是每晚或每周有一段離線的時間,更果敢的,是索性捨棄你的手機。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