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香蕉是全球四億人的熱量來源,還有大量人口以它為副糧。品種過千的香蕉,現時只有一種流行。大家知道危機所在嗎?

Save-Bananas_1

五十年前,人們吃到的香蕉並非現時在市場上常見的品種,那是一種名大麥克蕉(Gros Michel)的香蕉,外皮厚,運送過程中不容易爛,口感比現時的華蕉(Cavendish)更甜更綿密。然而在20世紀60至70年代爆發了TR1(Tropical Race 1)黃葉病,造成大麥克蕉大量死亡。我們現時最常吃的,只是表面黃色的華蕉。

不幸地,人們沒有從歴史得到教訓,仍然以單一品種的方式大量生產華蕉,現時華蕉正面對另一次滅絕的威脅。

香蕉是全球第四大作物,產量僅次於稻米、小麥、與玉米。估計每年全球生產超過1億公噸香蕉,估計帶來5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出口香蕉的最大產地在中美洲,佔全球總量近八成。此外,美國是香蕉的最大進口國,佔2013年全球進口量27%。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掉12公斤的香蕉,比吃蘋果還多。

Save-Bananas_7

在非洲,香蕉是四億人口的熱量來源。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及剛果共和國東部等地,每人一天會吃3至11根香蕉。但他們作為主食的不是我們常吃的華蕉,而是一種名為「Plantain」的綠香蕉。味道較淡且硬,吃起來近似馬鈴薯。當地人會拿來配菜、油炸或煮湯等。

香蕉其實有超過一千種,有不同顏色、風味及烹調方式。除黃色外,還有紅色等其他顏色。風味方面,未必所有香蕉都是甜而綿密,有些香蕉沒什麼味道也比較硬,有些需經過烹調才能食用。

而我們平常在超市或水果店看到的通常是一種稱為「華蕉」的品種。華蕉賣相、風味較受大眾喜愛,也較耐放耐摔,估計佔全球總產量的47%,供出口的香蕉更有90%以上是華蕉。

Save-Bananas_3

然而,過去抵擋得過TR1的華蕉,如今也敵不過新型的黃葉病TR4(Tropical Race 4),步上大麥克蕉的後塵,瀕臨絕種。黃葉病是由尖胞鐮刀菌引起,它會透過土壤進入樹的中心,破壞香蕉樹的輸水機制,導致香蕉枯萎, 這些菌可在土壤存活三十年以上,且有極高的傳播力,能透過任何受沾染土壤的水、農機、容器、甚至是鞋子傳播。

非牟利機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去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自2013年起,TR4開始急速擴散,蔓延到南亞、中東、非洲、澳洲、南美、台灣、中國等地。倘黃葉病未能有效被控制,香蕉產量會大減30%至50%。

華蕉面臨的危機,正反映了種植單一品種農作物的問題。現時隨處可見的華蕉,其實是由人工養殖生產出來,例如將香蕉莖基部分生之吸芽切離母體,栽種成為一株新的樹苗。這方法可使生產商以最低成本,大幅提高香蕉的產量。不過,也因持續栽種同一種農作物,使該品種面對真菌或疾病侵襲時,未能透過基因演化來應對,因而死亡以至絕種。

Save-Bananas_6

現時農人已採取不同的方法去防止黃葉病擴散,包括以清潔的農具,避免細菌感染農地的土壤;或大量使用滅蟲劑對付細菌。但這樣農藥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

較長遠的解決辨法,在現時的1,000多種香蕉品種中,找出可對抗黃葉病菌的基因,再透過基因工程及異種交配發展新品種的香蕉。然而更重要的是增加香蕉的基因多樣性,不必依賴單一品種的農作物,以免再步大麥克蕉或華蕉的後塵在世上消失。

消費者可盡量選擇不同品種的香蕉食用,曾撰寫多本有關科學及野外活動書籍的作家丹恩.高柏(Dan Koeppel)表示:「現時有很不同品種的香蕉均非常美味,若市場上能提供更多種類及選擇,對消費者絕不是壞事。」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