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媽媽,原諒我!」曼徹斯特炸彈殺手如何從反叛及好戰思想中步向極端的抉擇?

5月22日晚上10時20分,沙爾曼.阿貝迪(Salman Abedi)打電話給在利比亞的弟弟,請他轉給母親。他說:「媽,你最近好嗎?我做錯了什麼事,都請你原諒。」然後掛上電話。

約十分鐘後,阿貝迪推開曼徹斯特體育館的玻璃門,引爆背囊裏的炸彈,最終引致22死亡,116人受傷。

這通對話後,這個年輕的利比亞移民就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他的一家在戰亂中爭扎,交織著個人與利比亞近代的內戰及紛亂,令這位原來沉默的少年變得反叛,最後成為自殺式炸彈的施襲者。

阿貝迪1994年新年除夕在英國曼徹斯特出生,是來自利比亞難民家庭。阿貝迪的父母早年因為逃避卡達菲的統治,以難民身份移居英國。

阿貝迪父親拉馬丹。

阿貝迪至少有三位兄弟姐妹,長兄在倫敦出生、弟妹則在曼徹斯特出生。他在曼城當地上小學,一位同學表示,阿貝迪很沉靜,有時被取笑甚至被欺凌。他愛好足球,是曼聯的球迷,也喜歡玩電子遊戲。

阿貝迪的父親拉馬丹(Ramadan Abedi)在當地利比亞社區頗具聲望,曾在清真寺帶領祈禱,阿貝迪的兄弟也曾擔任清真寺義工。拉馬丹本人一直堅決反對聖戰。他對子女管教很嚴厲。

阿貝迪中學曾多次轉校,曾先後就讀曼徹斯特伯納基男子學院和特拉福德學院,直到2013年輟學。阿貝迪以前的一位同學對表示,阿貝迪脾氣爆燥,常因小事發怒,擇友不慎,容易輕信他人。

2011年阿拉伯之春浪潮後,利比亞爆發全面暴亂,卡達菲被捕身死,但利比亞旋即陷入分裂。阿貝迪的父親拉巴丹帶同16歲的阿貝迪及兩位兄弟回到利比亞,協助在利比亞的反政府遊擊隊。兄弟三人並接受軍事訓練。

恐襲發生後,曼徹斯特的利比亞團體在迪兹伯里清真寺會見記者。

曼徹斯特市的利比亞移民約有5,000人,他們通常到該區唯一的清真寺迪兹伯里清真寺(Didsbury Mosque)參與祈禱集會,大家關係十分緊密,並一直為「利比亞伊斯蘭戰鬥團」(Libyan Islamic Fighting Group)籌款,進行對抗卡達菲的遊擊戰,不少人亦返國參戰。該組織雖然否認是極端主義者,但亦認為利比亞應該遵行嚴格的伊斯蘭路線。

2011年後,拉馬丹迪在利比亞內政部工作,阿貝迪與母親及兄弟妹則留在曼徹斯特。遠離父親的管教後,阿貝迪開始酗酒,吸食大麻,與當地的朋黨交往,再沒有參加宗敎聚會。另一方面,阿貝迪曾多次往返利比亞及倫敦,有消息謂他可能在的里波里接觸到伊斯蘭國。

認識他們一家的一位利比亞裔人說,拉馬丹返回利比亞時,阿貝迪只有16至17歲,這個年紀的男孩最需要爸爸在身邊。他說:「尤其是參加過革命的年輕人,部分人失去了理智。」

阿貝迪一位過往的同學說,2011年離開伯納基學院之前,阿貝迪對宗教變得熱衷。

另一方面,阿貝迪對於英國社會及西方文化卻越來越疏離。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中東政治學教授加里夫•史坦費持(Gareth Stansfield)形容這種想法在移民新一1代很普遍,他說:「這是典型的無所寄托、無根的境况,他們看到西方的道德淪喪,這些種子早埋在心裏。」這些年青人較易受到各方的極端組織所影響。

父親拉馬丹參與利比亞內戰,亦有可能讓他感染了暴力。英國軍事智庫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成員潘睿凡(Rarraello Pantucci)說:「上一代將好戰思想常態化,時機成熟,年青人就變成好戰者。」

阿貝迪2015年進入特薩爾福大學(Salford University),但同學說他上了幾堂課就再沒有出現,在該校同學哈米德·埃爾薩德說:「阿貝迪說在大學的成績很差,在學習方面一塌糊塗,沒有完成學業,阿貝迪似乎在適應歐洲生活方式方面有困難。」埃爾薩德更表示,當時阿貝迪「與家人的關係真的很差」。

英國反極端主義智庫奎利恩基金會(Quilliam Foundation)總幹事拉菲克(Haras Rafiq)說:「他並不是因伊斯蘭國走向極端,他由出生開始已經朝極端主義走,只是被伊斯蘭國選中了。」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