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7歲的李春植決定離國前往日本,希望能獲訓練成為一位工程師。當他抵達岩手縣釜石市日本製鐵一間廠房時,情況卻完全不同。李春植和其他南韓勞工像囚犯一樣,每日長時間工作,從未有領取工資,看守他們的警衞對工作稍不滿意,會對工人施以毒打甚至燒烙。
他說:「我也不再回想這段日子,一想到便悲從中來。」
戰後,他曾在駐韓美軍當警衞,也曾經營油站和旅行社。他現時獨居在光州一間小房子,寓所堆滿了大叠有關當年強徵南韓人前往日本勞工的資料相片及文件。
日本在1910年略奪朝鮮半島,開始35年的日治時期。在二次大戰後期,日本因國內勞動力不足,在朝鮮半島強行徵用大量勞工到日本本土工作,他們有些為日本企業工作、也有當兵和在其他軍事部門任職。根據協助這些勞工的團體估計,日本當年共徵用了23萬人,部分在戰後選擇長居日本,成為今天的在日韓國人或朝鮮人。
事隔70多年,現時只有3,500位倖存者仍然在世,大部分人都已經年逾90歲。李春植2003年和其他三位同樣遭遇的南韓人入禀南韓法院,向日本製鐵索償。
案件經過14年後,今年南韓光州地方法院判決,日本新日鐡住金(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即日本製鐵)須向李春植和其他三位受害人各賠償一億韓寰(約九萬美元)。
然而,當年和的李春植一同索償的三位都已先後過世。
這是四年來第二宗這類案件的判決。但另有兩宗同類案件,由於涉案的新日鐡住金和三菱重工提出上訴,案件由2015年押後至今,仍未作出裁決。而兩案中的九名與訴訟的索償人,已有七人先後離世。
日本與南韓1965年簽署建交公報,雙方協議由日本政府與企業總共提供8億美元協助韓國進行工業化與基礎建設,南韓政府則放棄所有戰爭賠償請求權以作為交換條件。
72歲的朴在勛是其中一位索償人朴昌官的兒子,朴在1995年和其他四位勞工向三菱重工索償,2001年朴昌官離世,朴在勛與其他的家人繼續訴訟。
朴在勛憶述,其父在23歲時,新婚不久在街上被日本警察拘留,被強迫送往日本,在廣島三菱重工一間鑄鐵廠工作。1945年8 月,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朴昌官雖能逃過大難,但顎骨被飛來的一塊鋼片所傷。1995年,朴昌官入禀日本法院未獲受理,他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訴,終於在2007年,法院裁決三菱公司須向朴昌官發還工作所得的酬勞和因原爆所受傷的補償。
二戰時大量南韓人被強徵到軍艦島挖掘煤礦。
另一位索償人是89歲的楊今德,在小學最後一年時,被一位日籍老師哄騙她簽名加入「韓國女子志願勞動團」,說可以到日本上中學和賺很多錢。
1944年5月,楊與24位女孩被送往名古屋三菱重工一間飛機廠工作,當時她只有15歲。楊每天工作10小時,期間從未收取過工資。當年12月,日本南部發生大地震,與她同行有六人死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楊要求三菱支付工資,但公司方面推說會將工資寄往韓國。楊說:「在學校,人們教導說日本人很有信用,但事情過了73年,我仍未收到三菱寄來的工資。」
有分析認為,南韓法院一再拖延審理這些案件,是避免損害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有專家建議,可以由日本、南韓兩國政府和涉案的日本企業共同成立一個基金,向這些人作出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