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企業標榜環保績效 AI助查證「漂綠」訊息

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大趨勢,大企業紛紛標榜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績效,以建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形象。不過,面對愈來愈嚴厲的規管,怎樣確保企業的環保工作沒有誇大其辭或有「漂綠」 (Greenwashing)之嫌?有創科公司想到用人工智能技術,協助企業把關,查找對外發放訊息的「漂綠」疑點。

圖片來源: manipalthetalk.org

投資綠色資產、提高供應鏈回收再造的比率、實施減碳措施 ⋯⋯,幾乎所有大企業都會在年報和ESG報告中匯報這些舉措。倫敦證券交易所可持續金融策略主管David Harris指出,全球最大的4,000家企業,當中有四成沒有披露碳排放的數據,意味一些企業聲稱推行可持續發展或綠色投資,可能只是虛言。

美國的監管機構早前宣布成立新部門,打擊市場上含詐騙成份和不合規的綠色營銷聲稱。據統計,全球各大企業通過植樹、停止伐林等項目以抵銷碳排放而推出的碳信用額,總值20億美元,但一些交易商表示碳信用額的需求和價格疲弱,去年有數億元碳信用額撇賬。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碳信用認證機構Verra於2022年批核的項目,結果發現大部分項目對於停止砍伐森林起到的作用甚微,甚至沒有作用。Verra對研究報告反應強烈,但承認現行制度有改善空間。另有報道指出,在全球自願性質交易碳信用額的市場裡,有非常大量未使用的碳信用額,相當於日本全年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

企業在市場營銷和其他多方面都有可能「漂綠」。「漂綠」有礙可持續發展,而且有損公司聲譽和消費者的信心,誤導投資者,甚至違反法規。

各地的監管機構早就意識到「漂綠」問題,著手對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實施嚴厲的規範。美國聯邦貿易局的新指引就品牌公司使用「環保」(eco-friendly)和「可降解」(biodegradable)等字眼加強規範。法國規定,若企業的綠色營銷活動證實有欺詐成份,就需要交相當於全年營業額一成的罰款。澳洲的消費者保障法例亦有規範企業就環保效益的失實或誤導陳述。

英國飲品品牌Innocent去年推出廣告,呼籲消費者選購該品牌的產品就可以為保護地球環境出一分力,結果遭廣告監管機構禁播。

可以想像,企業在積極推行ESG措施時,需要投入高昂開支,以確保合規和避免誤觸陷阱而受罰。

Greenifs行政總裁薩百勒加斯(Vytautas Sabaliauskas)從事綠色金融科技行業。他在處理一些品牌公司的項目期間, 發覺要查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績效相當費勁,亦沒有單一而可靠的資料來源。市場上有多種企業可持續發展排名和基準,但沒有一套方法可核實綠色措施的實質績效。他於是研發出Greenifs平台作為解決方案。

Greenifs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ESG傳訊人員提供「精明」的支援服務。用家只需要把企業的社交媒體帖文內容放上Greenifs,機械人便會掃描內容,核實當中有沒有誤導或論據不足。只需幾秒,系統就會編製出內容分析報告,指出文案哪些部分有可能「誤導」或「佐證不足」,並且建議撰文者如何改寫、補充資料,以及提供證據或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Greenifs

Greenifs的總部位於立陶宛。薩百勒加斯說,針對「漂綠」問題的規管不斷在轉變,這正好創造了市場空間給人工智能分析工具。Greenifs的解決方案比法例走得更前,旨在協助企業減低綠色營銷牽涉的人為錯失和減省人力。

他表示:「企業幾經辛苦建立起品牌聲譽,沒有營商者願見因為小錯失而招致公司聲譽受損,或要繳交巨額罰款。人工智能工具為他們提供參考意見,讓企業得知傳訊內容有沒有疏忽的地方。我們不關心企業如何撰寫他們的營銷或品牌訊息,只想企業說實話。AI是輔助工具,決策始終需要靠人。」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