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冬天,生物學家穆爾蒂・甘地馬哈迪(Murthy Kantimahanti)剛到甘地夫人動物園(Indira Gandhi Zoological Park)任職,那裏是印度東南部的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維沙特南港 (Visakhapatnam)附近的東高止山脈(Eastern Ghats)上,是一處生物多樣化地區。
一天早上,穆爾蒂的同事匆忙來電,請他趕忙到視察。動物園園內的保育人員經常設置獸籠誘捕野狗,以觀察牠們的習性。穆爾蒂說:「我感到很奇怪,工作人員用一塊生牛肉誘捕野狗,結果卻捕獲一隻貓。」
穆爾蒂以他的專業判斷,很快便分辨出被捕獲的是一頭漁貓(fishing cat),因為牠表現得特別兇猛。這是維沙特南港沿岸首次有人發現漁貓。現時穆爾蒂是漁貓保育聯會(Fishing Cat Conservation Alliance)的一員,這個組織成員包括各國的保育人士、研究人員和其他熱心人士,他們致力保育各地的沖積平原和沿海生態,令漁貓和其他物種可以繼續棲息。
該組織今年2月展開了一個長達一個月的運動,提高全球人士有關保育漁貓的意識。
漁貓是一種體型中等的貓科動物,也叫釣魚貓、捕魚貓。之所有這樣稱呼牠是因為它們喜歡捕魚的生活習性。然而,由於漁貓行踪詭秘,且多在夜晚進行活動,因此科學家們對漁貓的研究很少,對於很多人而言,也就僅僅知道它們喜歡捕魚而已。
漁貓主要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濕地生態系統中,如河流和湖泊沿岸、蘆葦叢和紅樹林等。包括中南半島、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島等11國。
漁貓體型比家貓大,體重一般為5到16公斤。牠們頭部寬大,從前額到頸部有6到8條斑紋;耳朵小而圓,背面為黑色,中間有明顯的一片白色毛髮;四肢相對較短,最特別的是足部呈半蹼狀,方便牠們在水中或潮濕的土地上活動。
人們常說,貓類都討厭水,事實上,這只適用於大部分貓科動物;相反漁貓不但不討厭水,反而十分喜歡水。牠們善泳,甚至可以將整個身體潛入水中捕捉各種魚類。
此外,漁貓的毛髮有着特殊的雙層結構:緊貼着皮膚的是一層短而細密的毛髮,水不能穿透它。換言之即使漁貓在冰涼的水中活動,好穿了一件「保暖內衣」,能抵禦寒冷;外層則是一層相對較長的毛髮,顯示出漁貓的花紋和光澤。
漁貓捕魚時,通常會在水邊靜候,觀察水中的動靜,當有魚兒出現的時候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爪抓住魚,並撈到岸上。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紅色名錄將漁貓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但有關漁貓的生態和分佈區域的研究資料不多,野生種群的數量也缺乏一個可靠的估計。
漁貓在亞洲地區的分佈區域十分廣闊,但現時,穆爾蒂說:「在東高止山脈,漁貓最大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流失,包括濕地及轉作水產養殖場和其他商業用途,採沙作業引致河流的緩衝區減少,以及遭受人類的捕獵等。」
不僅在印度,其他亞洲地區的漁貓也面對同樣的威脅。在中國,漁貓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中國已經多年未有漁貓出現的可靠報道,有不少學者認為漁貓或許已經在中國滅絕了,南亞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斷地把濕地改造成了水產養殖基地,導致50%以上的紅樹林消失。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漁貓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棲息地,剩餘棲息地破碎化也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