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的燈光、鑲珠片的舞衣、狂熱森巴舞,巴西里約熱內盧知名的嘉年華在今年2月17日熱鬧登場,是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首次全面舉辦。
里約熱內盧市長伊度亞度‧派斯(Eduardo Paes)宣布派對開始時,象徵性地把城門的金鎖匙交給「莫莫國王」(King Momo)。這位和藹可親的「君王」將在為期四天的節日中,「統治」里約熱內盧。
2月舉行的里約嘉年華(Rio Carnival)可上溯自1650 年代,當時是為了慶祝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登基,後來則一度成為中下階級或黑奴抗議不公、表達不滿的日子;到公元 1888 年奴隸制度正式廢止之後,嘉年華才成為巴西民眾歡慶的日子。
里約嘉年華根植於巴西傳統文化中,獲視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派對場合。
里約狂歡節期間由「莫莫國王」統治的歷史可追溯到1933年。當時一位地方晚報的專欄作家在狂歡節期間用紙板造了一個玩偶,取名「莫莫」,並建議由這個玩偶担任嘉年華會的總指揮。此後,這個傳統發展為由民眾選出的人擔當「莫莫國王」,已維持了90年。
「莫莫國王」評選的標準,除了森巴舞技出衆、身材健碩外,還必須口才好、有感染力和親和力,因為他要帶領公衆一起狂歡,並接受媒體採訪。
由每年2月中至3月初,全球很多地方均舉辦各式各樣的巡遊、音樂會、街頭派對等,群眾走上街頭,盛裝慶祝,載歌載舞。在歐美,這一個節期更被稱為一年中的第五季,可見其地位。
歐洲最著名的嘉年華,包括意大利的威尼斯嘉年華會(Venice Carnival,俗稱面具節)、瑞士的巴塞爾嘉年華(Basler Fasnacht)、德國的科隆嘉年華(Cologne Carnival)、匈牙利莫哈奇(Mohacs)的布索狂歡節(Buso Festival)和希臘的狂歡節(Apokries)。其中莫哈奇狂歡節在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美洲,則有美國新奥爾良的狂歡節,活動高潮是「懺悔星期二」(Mardi Gras),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的冬季嘉年華(Bonhomme Carnaval)。玻利維亞的歐魯羅嘉年華(Carnival of Oruro)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遺產,熱鬧及活動盛大的程度可以媲美巴西嘉年華。
無獨有偶,各國的嘉年華會均在每年2至3月的初春舉行,一個原因是「送冬迎春」,歐陸的冬季寒冷漫長,加上日短夜長,人們忍受了一段寒冷、沉悶、苦澀、黑暗的時期,都迫不及待迎接春天到來。
另一方面,則可說是為慶祝復活節預作準備。復活節是耶穌受難後復活的日子,在基督教中是極為重要的節日,教徒在復活節前的40天「四旬期」,稱為大齋期,象徵著懺悔、等待、耐心,準備耶穌復活,傳統上不能吃肉、喝酒和娛樂,因此人們要在齋戒前狂歡一下。
大齋期的首日,定在四旬期第一個主日前的星期三,稱為聖灰禮儀日(Ash Wednesday)。因此,各國節慶的高潮訂在該天的前一天,因為從次日開始,傳統上不再吃肉類。例如,美國新奧爾良的「懺悔星期二」原文意思是「油膩的星期二」,拉丁語大致翻譯為「告别肉類」,希臘狂歡節「Apokria」也是「無肉」的意思。
無論是狂歡還是反省,節慶總寄託著民眾的願望。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兼該市文化秘書亞德爾‧羅查(Adair Rocha)說:「今年的嘉年華表達了歡欣。它代表生命,代表人類可以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