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資訊傳播的速度比過往快,在社交媒體出現的消息不論是真是假,轉眼間已傳遍整個網絡。有研究指出,六成以上社交媒體用戶在分享資訊前,根本連內容也沒有看過。讓我們回望一件歷史,也知道虛構的新聞如何「以訛傳訛」。
1874年11月9日,《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發布了一則以「駭人的安息日死亡嘉年華」(A Shocking Sabbath Carnival of Death)為標題的長篇報道,講述中央公園的動物園有一頭犀牛失控衝出,更破壞了分隔其他動物的圍欄,多頭動物在紐約市內亂闖,紐約市長宣布宵禁。
報道更描述,一頭獅子和一頭老虎在95街打鬥,亦有人被亂走的馬匹踏傷、更刊登了死傷者的名字…街上的報販到處喊話,整個紐約市陷入一片恐慌,有市民擠到碼頭乘船離開,學生家長趕到學校接回子女,有人整天躲在家裏靜待危機過去,也有市民回家拿出槍支走到街上,要協助追捕走失的動物。
然而,大家都沒有讀到留意最後一段:「當然,這個故事全屬虛構,沒有一句話是真的。」
事件令到人們十分震怒,其他報章紛紛予以譴責,但檢察當局沒有作出檢控,該報的銷量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事隔多年後,該報的編緝湯瑪士.康納利(Thomas Connery)表示,該文是要讀者關注中央公園動物園的情況。
哥倫比亞大學和法國國家研究所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59%的社交媒體用家在分享鏈結前,自己沒有登入有關的網站,即過半以上的人跟其他人分享訊息前,根本沒有閱讀過有關的文章。
研究更指出,這類盲目分享,卻決定了某些新聞能否廣傳,另一些會否從大眾目光中消失的原因。人們不加思索地與朋友分享資訊,無意中讓政治及文化議題能進入公共領域。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雅爾特.萊克特(Arnaud Legout)說:「人們喜歡分享文章,多過閱讀文章。」他說:「這正是典型的現代資訊消費模式。人們根據文章的撮要、再撮要形成個人意見,從沒有花功夫去深究文章的內容。」
對許多新聞網站來說,每篇文章下的留言區都有太多太濫的情況,有些評論完全與文章無關,有些更是惡意的留言。
為了避免部分讀者不了解文章討論的主題就隨意發言,挪威廣播公司科技新聞網站 「NRKbeta 」想出了個辦法,讓沒讀文章的網友在留言前好好想一想。
NRKbeta 從今年 2 月中開始試行新的做法,網友要在每篇文章的評論區留言前,都得回答與該篇文章相關的 3 條問題,回答完後,文章留言區才會開放。
NRKbeta 編輯馬略.阿尼森(Marius Arnesen)說:「整體來說,我們看到許多讀者只讀了標題和幾行字,就急著登入留言區參與討論。」他說;「透過向讀者提問3個與文章相關的問題,我們可以保證討論圍繞著共同的知識基礎。」
各國新聞網站評論的問題,例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和加拿大的「多倫多星報」索性完全停用評論區,加拿大「太陽報」則將大部分網上新聞的評論移除。
不過,大家不必擔心,這些問題都提供三個答案選項,讀者只要花30秒就可完成,反而網站的同事要傷腦筋如何擬出適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