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汽車業已經大量應用協作式機械人(Collaborative Robot,簡稱Co-bot)。究竟機械人是人的助手,還是最終會取代人手?
在德國巴登 – 符騰堡州的賽威傳動(SEW-Eurodrive)公司廠房的生產線上,嘉敏(Carmen)正與其他員工一起工作,「她」的體力足可以拿起500公斤配件,負責運送機械及配件,讓技工裝嵌在汽車上。
嘉敏與Tanja、 Jessie及其他十多個同伴,是該公司新購置的協作式機械人,公司全為她們取了女性的名字。她們加入之後,公司生產力增加了15%,生產耗時減少了40%。
這些協作式機械人,嚴格來說只是一只機械臂,體積極小,每個最多只高3英呎,他們設計來協助員工生產。通用汽車、平治、寶馬及福特等汽車生產商,均已採用這些較小型的協作式機械人。
在車廠工作了40年的海德曼(Jurgen Heidermann)說:「這裡一切齊備,我無需要拿起這些的配件。」在機械人嘉敏的協助下,海德曼完成裝組整個系統。他說:「現在的工作很有滿足感,過往我只負責其中一個工序。」
該公司的董事總經理(Johann Soder)說:「我們開創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方式:一套以人為中心,讓人與機械人協作的工作方式。」
在科隆,福特車廠的機械人與4,000名員工一起在組裝線上工作。負責勞工事務的副總裁海特爾(Bruce Hettle)說:「使用機械人去擔任一些沉悶、簡單及大量體力消耗的工序,員工可專注於創意及心思,將公司的產品提升至更高的層次。」
十年以來,汽車工業正牽頭引入機械人生產,這個情況方興未艾,由南韓、美國以至德國,機械人在汽車工業廣泛應用。
美國汽車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首席執行官巴朗(Jay Baron)說:「現時起碼有1,000部機械人在最先進的裝組線上運作。」這些機械人負責裝嵌車門、上漆油及引擎的工作。巴朗說:「倘不採用自動化裝置,這些廠房早已過時。自動化可以提升安全度、質素及生產力。」
福特車廠在德國廠房所購入了由波士頓(Kuka Robotics)公司製造的機械臂。這台協作式機械人主要協助工人將減震器裝入汽車的輪拱內,汽車業的先驅,讓它們擔任最普通及消耗體力的工作,例如搬運及焊接物料。其他員工就可以花時間去思考如何為顧客度身訂造他們的汽車。
傳統上,機械人設備安裝在一個特定的工作區,並配備屏障以避免發生工業意外,新式的協作式機械人可以隨時轉移到廠房的不同地方運作。
協作式機器人的設計,旨在保證員工能安全地工作。機械人配備了感測器,能對人類的接觸做出反應,避免發生工業意外。
要為協作式機器人編訂程式,以執行工作,一般不需要太高深的技巧,幾乎任何人都能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來進行,不像是十年前那些複雜的機器人,需要擁有高度技能的技術人員或程式設計師來在運作,並在現場進行監督與改編程式。因此工作人員早上安排機械從事一項工作,下午也可以將它們調動到另一個崗位,從事另一項工作。
汽車廠商均強調,機械人並非要取代人手。福特車廠的(Hettle)說:「我們不認為機械人必然會造成削減職位。」話雖如此,牛津大學經濟學者費爾(Carl Frey)及奧斯邦(Michael Osborne)估計,由於引入機械人,美國一半的職位會面臨被裁減的危機。
南韓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機械人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林賢圭認為,機械人比人手操作更準確,亦比人手快。他說,以汽車業很普遍的焊接工序為例,機械人只須一秒就可完成,但以人手操作,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