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南韓步向無貨幣社會的種種困境: 越方便, 越失控?

在南韓任職女教師的金美素, 手袋裡通常只有一張支付卡(debit card)。無論搭乘地鐵、在自動售賣機買飲品或到餐廳午飯,金美素都用上這張支付卡付款。

金美素說:「我已很少使用貨幣,因為太重了,我亦沒有用錢包的習慣,所以亦很少帶現金在身。現時我只用現金支付送貨員,或給仍讀中學的弟弟一些零用錢。」

亞洲多個國家的電子交易日漸普及,除了新加坡和中國,南韓亦準備過渡到無現金社會。南韓中央銀行的資料顯示,南韓已經是全世界最不依賴現金的國家之一,每位國民平均擁有 1.9 張信用卡,只有約20%的交易是用現金支付。

今年四月,南韓政府更宣布,在7-11、樂天等超級市場用現金消費後,可以選擇不找贖,把找贖的零錢金額存進支付卡或當地的「T Money」乘車卡。這是南韓實施無貨幣化的第一步,今後民眾再不用帶著一堆硬幣了。預期到了 2020 年, 該國便能達到全面無幣化的目標。

假如試行順利,南韓中央銀行會把這項措施擴大至超級市場、藥房等零售商,2018 年則計劃讓民眾把找贖的零錢傳入銀行帳戶。

然而,這種以鼓勵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以信用卡消費的新模式,可能加深信貸及過度消費的現象,增加南韓人家庭的負債比率。今年七至九月的一個季度,南韓家庭的債項已達一萬三千億美元,比上季增加了2.2%,家庭平均債務達到 7,269 萬韓圜,即逾50萬港元,相等於全國按季國民生產總值的86.7%。

全球經濟論壇估計,倘家庭債務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75%,已達到危險水平,而世界銀行則以 85% 為警戒線。2016 年底,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成員國家庭債務水平,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70%。

南韓人們94.5%的債務是房屋的按揭貸款,其餘是信用卡、百貨公司及汽車貸款。

南韓新韓銀行今年較早前公布了一項研究,分析了一萬位韓國人的消費模式。研究顯示,南韓人通常在二十歲多歲時,便要開始貸款,有三分一人要借款支付學費,平均 1,300萬韓圜 (約1萬1,500百美元)。到三十多歲時,便要借錢購買房子。

南韓20%的人口聚集在首爾。南韓統計局與國民銀行(Kookmin Bank)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南韓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為 5,124 萬韓圜(約4.5萬美元),首爾住宅平均價格為 5億 9,670萬韓圜(約51萬美元)。按韓國規定,抵押貸款不能超過樓價的六成,更降至四成,許多人要在銀行體系以外的次級金融機構機構借貸,以取得較自由的貸款,結果連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的儲蓄或養老金被用掉了。

此外,新韓銀行的研究又指出,結婚亦是南韓人另一項龐大的支出,平均男的要用上1億3百萬韓圜 (約9萬美元),女的也要7,200萬韓圜(約6萬3,000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支出要由各自的父母負擔。

一個家庭的生活支也不輕,單是子女的補習費,每月也要79萬韓圜 (約700美元),因此越來越多人靠借錢渡日, 或以信用卡支付生活費。

2013年,前總統朴謹惠成立國民幸福基金 (National Happiness Fund),協助紓緩人民的債務負擔。當時朴謹惠承諾,要解決國內不斷增加的貧富不均現象, 亦藉此鼓勵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然而,依賴借債務的國民卻是年年增加。南韓新政府 將在 2018年2月開始, 推出全新措施 ,希望協助高達159萬的南韓債務人消除呆賬。

有人批評,國民幸福基金只會助長借貸。一位在南韓工作的金融顧問湯姆·科伊納 (Tom Coyner) 認為,南韓的個人借貸習慣也是大企業的寫照。他曾說:「整個南韓經濟就是基於過度舉債的原則運作。」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