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印度教授自發修路 創立社企 救命之餘推動環保和社區參與

根據印度的官方統計,道路下陷和破裂的問題每年釀成3,000多至4,000多宗交通意外,每日平均有30人因地陷而喪命。每逢雨季,道路毀爛的數字更可能由一天5宗飆升至30宗。兩位工程師認為問題嚴重得無法坐視不理,於是自己動手去修路,以拯救人命為己任。他們的行動和熱誠發展成一家甚有影響力的社會企業,積極改善道路安全和推廣環保修路方案。

韋奧說他居住的邦加羅爾是印度氣候最怡人的城市,可是當地的道路是公認全國最破爛的。 圖片: Representative image, Humans of Bombay

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的韋奧(Prathap Bhimasena Rao),回到家鄉邦加羅爾(Bengaluru),發現道路破爛和凹陷的情況嚴重。他一位朋友的女兒騎單車時掉進地洞而身亡,教他痛心不已。他向相關政府部門查詢道路地陷的資料時得悉,當局做的只是向民眾提供安全提示,實際的修復工作卻不了了之。韋奧不忍地陷殺人的意外無日無之,於是自己獨自去修路。

他發現原來修路涉及的技術很簡單,很快便可以填補好一個地洞。圍觀的居民見狀,就向韋奧請教,結果韋奧和一班附近居民一句鐘便修好了路上的12個地洞。往後他每逢周末就四出去修路,去到哪裡,就教當地人修路,組成義工隊。

韋奧在 2016年創立社企PotHoleRaja,以民間自救模式修路,目標是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意外。原本任職軟件工程師的古馬亞(Sourabh Kumar),受感召加入這家社企擔任義工,六個月後更辭掉工作全情投入,現在是公司的合夥人。

韋奧(左)和古馬亞。

在PotHoleRaja成立初期,他們向親戚朋友徵集各地的地陷黑點。韋奧說:「很多人認為修路是政府的責任,並不是平民百姓要操心的事。我們最初遇到的最大挑戰是改變大家固有的觀念。」他們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吸引了不少人加入成為義工和捐款。古馬亞說:「如果每個人都對身邊的人和事多負一份責任,哪管大小,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採用環保耐用物料修路

一年後,這間社企上了軌道,兩人機緣巧合,學懂了回收聚丙烯廢料(一般膠水桶和膠櫈都是用這種物料製造的)再生製造環保物料的技術,於是引進GridMats作為修建行人道和馬路的物料。回收公司從工廠收集塑膠廢料後,加以篩選和清潔,然後壓為膠粒,運到PotHoleRaja的工廠,再加工製成製蜂巢狀的 GridMats。

古馬亞解釋,用GridMats修路時,他們會用上碎石和可存放10個月的凍瀝青。這方法比政府用舊建築的混凝土廢料和熱瀝青的修路方法省卻一半時間,成本低兩成至兩成半,而且更耐用,有40至50年壽命。

PotHoleRaja的理念,是所有參與修路的義工和工人都是「修路王」。民眾可登入網站以圖片和GPS定位地圖報告消息,團隊得悉哪裡有地陷,便會派出工程人員到當地修路。PotHoleRaja制訂了政策──僱用在地居民,製造工作機會之餘,也促進民眾參與社區事務。韋奧更在籌劃僱用跨性別人士修路的計劃。

該公司的服務承諾是在48至72小時內完成,並且提供六個月保養。費用一是由舉報者負責,一是向企業的社會責任項目籌集。PotHoleRaja修整面積1一平方米大,深500毫米的地洞,成本是2,500盧比(約240港元)。

團隊只有七人的PotHoleRaja曾獲多項社會創新和社企獎項,迄今在印度30多個城市服務過;用GridMats修整的路面已達5,000平方米,下一項工程將有30,000平方米。

擴展業務至建設新路

PotHoleRaja 去年開始擴充業務至建設新路。最近受委託為Bengaluru建設連接商業區和外環的新幹道,便用了3,000公斤塑膠。有別於會用上鋼材的傳統修路方式,用GridMats修復的行人路,厚度僅為傳統混凝土路的五分之一,可以減用八成混凝土,從而減少八成碳排放量。

兩人又與工程公司合作開發修路機械。使用這種機械,不消15分鐘便可以鋪平地面。鑑於印度有一半道路位於鄉村,而且狀況欠佳,PotHoleRaja亦計劃進入鄉村。

團隊不時與企業的社會責任項目合作,展示新技術和可行方案,作為向政府作倡議的示範。Benz和現代汽車都是PotHoleRaja的合作夥伴。PotHoleRaja還計劃發展國際市場。多個非洲和東南亞國家都有人邀請他們到當地,將PotHoleRaja 模式複製,一方面善用塑膠廢料,另一方面促進民眾參與基建工程。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