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印度膳食也分階級 達里特人因匱乏發展出獨特飲食文化

今年3月,印度外賣平台Zomato推出「綠色外送」服務。外賣員穿著綠色制服,有別於一般穿著紅色的,專門為純素食餐廳執行外賣任務,絕不與葷食混雜。但這個安排,卻遭受國內廣泛批評。

按照印度教的傳統,只有高階種姓婆羅門(Brahmins)才是全素食者,一般信眾雖然不吃牛肉,但仍會食用羊肉、雞肉或海鮮等。國人認為Zomato推出這種外賣服務是為了討好婆羅門、強化種姓制度,作出廣泛批評。

在印度,種姓制度已經存在幾千年,成為根深蒂固的社會階層和文化理念。雖然印度憲法明文禁止階級歧視,但低種姓民眾,尤其是賤民階層依然是遭邊緣化的群體。現時還有200萬達里特(Dalits)從事低下工作,如清潔工人等。

印度敎的《摩奴法典》(Manusmṛti,或稱Laws of Manu)和其他經典都記載了有關飲食的規定和禁忌,如高種姓的人進食的時候應面向東方,也不得在低種姓的人面前進食。

夏胡‧柏托
夏胡‧柏托

婆羅門大多數不會食用被視為不潔和不可食用的肉類。他們更認為,接受低種姓的人烹調的飲食,都有「被污染」的危險;其他如大蒜、韭菜、洋葱、蘑菇等亦屬於不潔食物,不適合婆羅門食用。

印度社會第二階級的刹帝利(Kshatriyas)是主管行政和軍事的貴族,可以吃被認為適合他們的非素食物,但是他們也不食牛肉、猪肉或動物内臟。這些就成為達里特人的食材。

炒羊血
炒羊血

達里特人不但遭邊緣化,連帶他們的飲食文化仍鮮有人提及。《達里特人:馬拉特瓦達的廚房》(Dalit Kitchens of Marathwada)一書的作者夏胡‧柏托(Shahu Patole)說:「我們也要吃飯。身處同一個社會,我們也有飲食文化。」

柏托是退休公務員,屬於瑪克(Mang)人,與家人在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的馬拉特瓦達(Marathwada)居住。他這本書專門介紹馬哈爾(Mahars)和瑪克這兩個達里特族群的飲食文化。

柏托指出,可能出於食物匱乏:「在季候風期間雨量較高,農作物收成較少,他們甚至要吃死去牲口的肉。」由於經濟不富裕,達里特族群買不起肉食,因此會食用動物的血、皮和內臟等,食材選擇反而更多樣化,漸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

例如來自印度西部的炒羊血(Rakti),是由油、羊血、洋蔥、紅辣椒粉和鹽炒製而成。凝固的血液製成辛辣的濃稠糊狀物,通常搭配米飯,或與喬拉達(jowar,高粱米粉製成的餅)煎薄餅(roti)一起食用。

達利特人習慣醃製食物,儲存的醃肉不僅是財富象徵,也往往是族群應付不斷變化的環境必需的。例如Chanya由曬乾的牛肉片組成,可以保存幾個月。另有曬乾的豬皮,稱為chunchuni;而malidas則是用醃製的豬肉脂肪烹製的小麥烤肉。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