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加大碼(plus-size)是時尚界新興市場,《Vogue》估計,全球的超級加大碼產業高達20億美元。時裝品牌公司爭相推出共融尺碼。在印度,不少時裝設計師向超級加大碼服裝的顧客徵收「肥胖附加費」,這種做法是共融還或歧視?
印度服裝店售賣的產品一般供應0至12號的尺碼,但原來這範圍的尺碼只能照顧國內一半人。身型特別肥胖或豐滿的人,買衣服的選擇十分有限。一些時裝品牌公司看到這個市場缺口,在2016年開始推出「共融尺碼」政策,將產品尺碼增至16號,甚至更大。
時裝品牌公司找來身型肥胖的模特兒拍廣告,宣揚「身型瘦小不等於美」、「身型肥大一樣可以表現自信和真我」等訊息。
「肥胖附加費」(Fat Tax)應運而生,時裝公司和設計師表示,製作超大尺碼衣服所用的布料和手工都較多,所以要加收費用。市場上的「肥胖附加費」有不同形式,有公司將附加費按尺碼遞增,有公司則向大碼以上的尺碼標價增加一成。一些設計師甚至設有XS碼(超小尺碼)附加費,理據是他們需要把現成的產品改小,成本比標準尺碼產品高。
有業內人士指,印度時裝品牌將XXL或更大碼的產品定價平均抬高25%。印度的新聞傳媒報道,同一個設計師,XS的黑色刺綉外套價錢是 594,990盾,而4XL則售892,485盾。
有40萬追蹤者的時裝評論專欄作家 Diet Sabya於 2020年在Instagram 發出帖文,徵集網民被徵收「肥胖附加費」的經歷,引起極大回響,大多數人對「肥胖附加費」對表示反感。有網民反問:「腳掌大的人,莫非買鞋也要支付附加費嗎?」也有穿著超大碼的女士留言表示,提出自己要求的服裝尺碼,是羞愧的事。
在輿論壓力下,先後有幾間服裝品牌公司宣布撤銷附加費。一家取消「肥胖附加費」的印度傳統長裙公司負責人直說:「高級的長裙成本相當高,要做大一點,其實對成本影響不算很大。」
《Vogue》出版的報告指出,時裝品牌Juan Carlos Obando用55吋封的布料就可以做出所有尺碼的衣服,包括超大碼,裁縫只要善用布頭布尾,便不用動輒另加布料。在時裝技術研究院任教的Neelakshi Singh說,市面上大部分時裝都是機器生產的,即使刺綉也是用電腦和機器做,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布料成本也很低,因此超級大碼衣服成本高的說法站不住腳。
Angrakhaa是四年前成立的時裝品牌,標榜以劃一價錢供應「共融尺碼」。創辦人Vishakha Bhaskkar說,「肥胖附加費」關乎公平問題,有人提出討論和改變是好事。
Papa Don’t Preach 的Sharma說:「時裝設計師在設計學院學的,都是國際品牌尺碼標準,我們的訓練都是為纖瘦身型的模特兒設計。」她說,服裝公司若要賺盡,就必須專注S至L的「正常」尺碼,可是當印度顧客來光顧的時候,「正常」尺碼表並不能切合他們的需要。
有業內人士認為,超大或超細碼畢竟是少數,服裝業大可將「標準」尺碼的範圍擴闊,將售價調整至更大眾化的水平,同時讓設計師有賺取利潤的空間,只要行業團結,朝這方向發展,「肥胖附加費」自然可消失。
另外,印度的國家服裝科技研究院與負責紡織業的政府部門正合作,在國內六個主要城市進行調查,收集25,000名男女的身材數據,目標是為印度國民制訂適合的服裝尺碼表。
而2019年創立的初創企業Lets Dress Up則用科技做到小量生產。該公司根據3,000名印度婦女的身型編製了新的尺碼表,由XS至8XL。公司產品皆是自家設計,然後交由中小型工廠生產,每星期五推出新款式,為肥胖豐滿人士帶來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