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喜瑪拉雅山神秘民族布羅克帕人 傳統漸受氣候變化和現代化衝擊

拉達克(Ladakh)地區位於冰冷苦寒的喜馬拉雅高地、印度河上游,,長期與世隔絕的布羅克帕(Brokpa)民族在那裡聚居。這個古老民族目前人數不多,只有約6千人。

在一條布羅克帕村莊擔任導師的塔希‧納姆嘉爾(Tashi Namgyal)解釋說,「布羅克帕」意思是「帶著牛群逐水草而居的人」,這個游牧民族後來在印度河定居。布羅克帕人沒有文字,以民謠記錄族人的歷史。他們珍視的民謠是〈歷史之歌〉(Song of History),族人每12年會為這首詩歌增加一段新詩句。在他們的曆法中,12年算為「1年」,因此每個孩子年滿12歲時,才度過第一個生日。

今年85歲、頭髮花白的的澤仁‧甘培爾(Tsering Gangphel)笑著說:「我只有7歲。」他表示可以用布羅克帕語唱1,000首歌曲,詳細介紹布羅克巴人來自古羅馬的傳說,他強調:「我們仍然每三年一次到每個村莊跳舞、唱歌,來慶祝我們到來,我們是雅利安人(Aryans)。」

甘培爾和其他布羅克帕人都相信,他们是血統純正的雅利安人,起源於古希臘,是4世紀時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東征部隊留下的後裔。「雅利安」一詞在南亞古梵文中的意思是「傑出」或「高貴」,過去泛指由歐洲來到亞洲的人,而不是單獨的種族。雅利安文化進入古印度後,對當地文化、文學與宗教有深遠影響。

科學家對這個說法存疑。今年1月,印度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簡稱CCMB)和比爾巴爾‧薩尼古生物科學研究所(Birbal Sahni Institute of Palaeosciences)發表一項研究,指出根據基因分析,布羅克帕族來自印度南部。

拉達克是印度喀什米爾的一部分,分別與中國和巴基斯坦接壤,印、巴兩國都聲稱擁有主權。1999年,兩國爆發了長達10星期的衝突,各有超過1,000人喪生。戰鬥停止後,印度當局大力推動布羅克帕地區的旅遊業,旅遊部稱該區為「雅利安山谷」和「印度最後的雅利安村莊」。

布羅克帕人堅守傳統,實行一夫多妻制,堅持不與外族通婚。該族婦女備受尊重,因為女性獲視為具有創造生命和傳承族群血脈的力量。她們在家庭中和村莊聚落裡享有自由。在「波諾納節」(Bono na festival)期間,婦女會穿上最華麗的服飾,緩步繞圈表演求偶舞,同時唱著民謠歌曲,並呼喚男人加入。

布羅克帕人另一個特點是熱愛鮮花,不論男女頭上都繫上許多鮮艷的花朵頭飾,族人認為,配戴這些稱為「特比」(Tepi)的頭飾可以驅除邪氣,具保護作用。女性又會把頭髮編成14條辮子,兩邊各4條,後面6條。

然而,遊客湧入和政府的發展政策令當地日益現代化,土屋和木屋正被混凝土和玻璃建築取代。

布羅克帕人原本敬拜自己的神祗,但現在已混合了其他宗敎信仰,在印度境內的布羅克帕人信仰印度教,在巴基斯坦境內的改信了伊斯蘭敎。

43歲的桑蓋‧龐恰克(Sangay Phunchok)成為了佛教喇嘛,他說改變宗敎信仰,是因為他聽說,原本的敬拜方式不能讓人進入天堂。

布羅克帕年輕一代在打排球。
布羅克帕年輕一代在打排球。

現在村內有一座佛寺,但布羅克帕人仍然敬拜祖先,在一所神舍內,堆滿了過往用以獻祭的羱羊(Ibex,又稱北山羊或高山野山羊)。族人甘培爾說:「我們仍然敬拜我們的神靈,但再不以羊祭祀,喇嘛說這是罪過。」

布羅克帕人另一個風俗是茹素,一日三餐以大麥為主,輔以野薄荷、印度煎餅(roti)、生菜、焗薯、煮椰菜花和洋蔥等。

生態人類學家維娜‧巴辛(Veena Bhasin)曾深入研究布羅克帕部落,她說:「素食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就像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規定信徒不應食用豬肉和牛肉一樣。」

然而,素食傳統已被氣候變化破壞。天氣變暖和大雨影響了收成,例如2015年的大雨導致山泥傾瀉,摧毀了大批農作物;暖和的天氣也為害蟲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導致農作物產量大幅下降。於是,布羅克帕族人開始吃肉。雖然有些老人仍然不願吃,但飲食中也加入了雞蛋和牛奶。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