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芬蘭的巴士站,一眼可以分辨本地人和外地人。外地遊客總喜歡三三兩兩站在一起聊天。但當地人排隊,則會自覺地與其人保持差不多兩公尺的距離。
兩位芬蘭人在升降機內相遇,他們就是不開口說話,但也不會因此感到尷尬尬。大家都明白不需要故意寒暄。
世界不少地方公園裡的椅子,都是長條的,唯獨芬蘭設有單人椅,而且有些椅子的擺放位置,確保坐在椅子人看不到其他人。
芬蘭人內斂,但並不孤僻,例如芬蘭全國有200萬個芬蘭浴室,大家肉帛相見,毫無隔膜;與芬蘭人交上朋友,可以跟他們天南地北,政治、經濟、個人問題無所不談,然而,芬蘭人不喜歡那些八卦和無聊的閒聊。如果大家都不想說話,就一起享受一刻的沉默,在交往中,冷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英國,人們往往以天氣打開話題,跟鄰居、朋友甚至不相識的人談天氣。剛於今年初離世的英國天氣專欄作家菲臘‧伊登(Philip Eden)曾說:「我們英國人其實還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民族。對於我們來說,談論天氣是一種簡單又緩和的打開話匣子的方式。」對於芬蘭人卻是另一回事,芬蘭人的家教是,面對不相識的人,最禮貌的應對方式便是保持沉默。
芬蘭人靜默,通常代表他們沒有需要說話。當他們開口說話,則顯示他們有些重要或有意思的東西要講,或因為有些有趣或特別的事情跟其他人分享。即使在日常交談中,亦不難發覺芬蘭人不會叨叨不絶,總會停頓一下,然後再繼續說下去。
有人認為,芬蘭人說話不多,是因為芬蘭語言結構較複雜。北歐其他國家語言都屬於印歐語系,而芬蘭語屬於烏拉爾語系,因此造成了芬蘭語單詞詞根和瑞典語、挪威語差別很大,而且語法特別繁瑣,看起來沒有規律,所以被公認為是極其難學的語言。
然而,在奧盧大學(University of Oulu)任教的安娜‧維塔寧(Anna Vatanen)教授卻另一見解。她認為芬蘭人沉默與語言結構及特性無關,反而跟他們說話的習性有關。她舉例說:「在英語國家,人們碰面通常會問『你好嗎?』,大家都不會期望對方會很認真地回答。但芬蘭人如此問時,對方會認真地回答自己近日生活如何、有甚麼新的發展…」
芬蘭人的語言習慣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欣賞沉默。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交談中稍作停頓,讓你聆聽他人的看法,對話題作出深思,提出更有見地的見解,可能更利於大家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