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一處懸崖上,採蜜人艾塔‧普拉薩德‧古隆(Aita Prasad Gurung)正準備當天的工作。他戴著白色帽子,用網子遮著臉部,揹著籃子和長棍等簡單工具,從崖頂踏著人手造的繩梯,爬到離地面50公尺的縣崖之上。
只見他在懸崖邊晃來晃去,靠近要採蜜的蜂房,崖下的族人早已用樹葉生火,以濃煙將蜂巢內的蜜蜂趕走。艾塔小心翼翼地用長桿末端的鎌刀切掉大塊的蜂巢,放進籃子裡,再將籃子降到地面。
艾塔今年40歲,是尼泊爾古老民族古隆族(Gurung)人。該族人世代在首都加德滿都以西約175公里的塔普(Taap)、拉姆瓊(Lamjung)和卡斯基(Kaski)等地區聚居。古隆族人世代以在喜馬拉雅山的峭壁上採集蜂蜜為生,據說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7千至8千年。
然而,古隆族這種世代相傳的工藝日益受到威脅,因為一些專家表示,氣候變遷帶來的氣溫上升擾亂了蜜蜂生長和食物供應,令蜜蜂數量減少。
另一名族人、49歲的奇特拉‧巴哈杜爾‧古隆(Chitra Bahadur Gurung)說:「這裡去年大約有35個蜂巢,現在只剩下15個。」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山上幾乎終年積雪,環境惡劣,地形複雜,只有極少數生物可以在那裡生存。但這樣獨特的環境孕育出一種獨特又珍貴的蜂蜜。從當地蜂巢提取的蜂蜜帶有毒性,會令人產生幻覺,因此也稱為「瘋狂蜂蜜」(mad honey),售價每公升為2千尼泊爾盧比(約1.5美元)。
喜馬拉雅的巨型黑蜂(學名Apis laboriosa,又名黑大蜜蜂)是蜜蜂屬體型較大的一種,能在海拔4千公尺生活,主要在喜馬拉雅周圍的雪山和懸崖棲息,因此又稱為喜馬拉雅巨蜂。由於地理環境限制,採蜜人每年只能春秋兩季採蜜。
在古隆族中,婦女主要負責製作繩索,用削幼的竹條編織成結實的繩索。這種工藝是族中的「秘技」,不會輕易傳授他人,因此會編織繩索的婦女在古隆族中地位甚高。
採蜜人出發前,古隆人會先確定蜂巢的位置,族長會將採蜜人分成幾組,決定他們採蜜的範圍。族人還會舉行祭祀儀式,宰殺一隻公雞,以鮮花、白米等向掌握大地的地神和絕壁上的真神祈求一切順利,並吟唱古隆族的傳統歌曲,讚頌蜜蜂之神,祈求蜜蜂不要傷害自己。
在採蜜過程中,採蜜人要預備隨時應付憤怒的蜜蜂,以免墮落懸崖,一不小心就會有生命危險。採蜜完畢後,採蜜人還要揹著幾十公斤重的蜂巢,徒步兩三小時,回到自己部落的家中。
然而,古隆族人均慨嘆,近年蜂巢數量減少,41歲的赫姆‧拉傑‧古隆(Hem Raj Gurung)說:「10年前我們可收穫約600公斤蜂蜜,去年下降到約180公斤,今年僅約100公斤。」有些人轉而以種植稻米、玉米、小米和小麥為生。
一些專家認為,蜂巢減少主要是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但其他因素還包括森林砍伐、水力發電大壩將溪流和河流中的水引到大壩,加上使用殺蟲劑,令野生植物減少,影響蜜蜂的食物來源。
印度環境及資源學院(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簡稱TERI)的地球科學和氣候轉變(Earth Science and Climate Change)總監蘇魯奇‧巴德瓦爾(Suruchi Bhadwal)表示,氣候變遷正在擾亂蜜蜂的食物鏈和植物開花。她說,全球研究表明,即使溫度升高攝氏1度,也會影響蜜蜂生長、食物供應,以及植物的異花授粉。
聯合國數據和獨立研究顯示,與工業化前比較,喜馬拉雅山氣溫上升的幅度比全球平均高出攝氏1.2度。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綜合山脈發展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簡稱ICIMOD)的生計韌力(Livelihood Resilience)專家喬希蘇倫德拉‧拉傑‧喬希(Surendra Raj Joshi)說,蜜蜂數量下降導致高山作物和野生植物授粉不足,影響其他植物生長。
喬希補充:「這也會對農村經濟產生影響,因為採蜜是傳統,也成為重要的生態旅遊活動。除了蜂蜜和蜂蠟,社區還將失去旅遊業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