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巴西母乳庫舉世聞名 對嬰兒健康貢獻良多

去年12月,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塔麗塔(Talita Alves Araújo Lourenço)於洛倫索豪爾赫市立醫院(Hospital Municipal Lourenco Jorge)誕下一名早產兒。五天後,她坐在椅子上,護士幫助她把母乳吸進玻璃瓶。

塔麗塔今年20歲,在32周時分娩。她早已知道很有可能早產,因為之前已診斷到患有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或稱子癇前期)。患上這病症的孕婦的胎盤不能提供足夠血液予胎兒,加上血壓上升和腎臟不能正常運作,蛋白質因而滲進血液中,胎兒出生時可能體重過輕、早產和夭折。

塔麗塔的新生兒由於早產,初時只能通過軟管餵食,待稍後體力增強、身體協調性提升,才可以直接吮吸母乳。由於塔麗塔的乳量太多了,於是護士幫助她吸出乳汁,以減少乳房不適,同時可以將過剩的母乳捐出,餵養其他新生兒。

塔麗塔說:「得知自己的乳汁也許能救助其他人,對我來說很重要。」

在這間醫院的護理室,乳量過剩的母親可以選擇捐出母乳。即使這些母親已經離開醫院,醫院的哺乳中心也會派出工作人員到捐獻者家裡,留下經消毒的奶瓶,待裝滿母乳後再取走。乳汁經收集、消毒、檢測後,根據熱量和酸度貼上標籤。

醫院工作人員為母乳捐贈者配對合適的嬰兒,例如嬰兒需要增加體重,就會得到高熱量的乳汁;而血液裡鈣含量較低的嬰兒則需要低酸度的乳汁。

對於另一位母親安娜(Ana Clara Benevenuto Mattos de Andrade)而言,捐獻母乳已經成為家庭傳統。20多年前,她的弟弟剛出生就需要住院,他們的母親不但從哺乳中心學會如何餵奶,也開始捐贈母乳。安娜生下自己的孩子後,也開始捐出自己的母乳,連續四個月,她每星期都會將母乳捐到醫院。

巴西的母乳庫項目獲全世界認許。早於1940年,巴西已設立了首間母乳庫。20世紀80年代,一組由若奧.阿普里吉奥.迪阿米達(Joao Aprígio Guerra de Almeida)帶領的政府官員啟動母乳庫項目。當時他還是年輕的生物醫學研究員,已發覺嚴重的保質問題,一些貧窮的婦女也會出售自己的母乳。

1986年,他建立了新模式,將推廣母乳喂養和採集乳汁結合在一起,規定人民只能通過捐獻方式獲取母乳,也不鼓勵哺乳期的母親忽視自己的嬰兒。他理順捐贈母乳的流程,設立了數百個收集站,方便收集母乳。他還發覺,光是購買儲存乳汁的醫療用奶瓶,就佔了母乳庫運營成本的85%,於是改為使用可重用的消毒食物容器,例如果醬瓶或咖啡瓶等,以減少支出。

1998年,迪阿米達協助設立了全國性的「母乳庫網絡」(Network of Human Milk Banks),當時已有150個母乳庫到現在有228個母乳庫和217個母乳收集點。相比之下,美國有28個,全屬北美母乳庫協會的成員。

巴西政府又在廣播和電視上播放廣告,職場設有哺乳室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以方便婦女收集母乳,把乳汁送到採集中心。

在一些城市,政府沒有足夠車輛前往捐獻者家中,於是採集中心與消防員合作,培訓他們如何安全儲存母乳。郵差也會參與推廣母乳餵哺,因為他們知道在社區內誰家有了嬰兒,而且也掌握母乳相關訊息。

2021年,巴西為23.7萬名新生兒提供了168萬升母乳,包括全國約60%的早產兒和體重過輕的新生兒。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 UNICEF)的統計,從1990到2015年期間,巴西嬰兒夭折率減少了73%。

巴西的母乳庫計劃得到了國際認同,多個國家與巴西合作,開展類似項目。今天,南美洲大多數國家,以及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佛得角、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都建立了同樣模式的母乳庫。

全球性的衞生組織「PATH」還與印度、南非、越南和肯尼亞等國家合作,以巴西模式開展母乳餵養計劃。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