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首都巴黎是國際大都會,每年吸引約4,400萬遊客到訪,但在公眾地方,不難見到「提防老鼠」的告示,公園裡也放置了有藥餌、稱為「波特金」(Potemkin rat traps)的老鼠箱。
老鼠已經在巴黎生活好幾個世紀之久,令居民既厭煩、又恐慌。牠們會跑進幼兒園和校園內,又在公園和房屋吱吱亂叫,甚至搶走咖啡店顧客的食物。一些住在建築物低層的居民不敢打開窗戶,食店的老板更擔心老鼠會嚇走顧客,影響生意。
2017年,由市長安妮‧伊達戈(Anne Hidalgo)領導的市政府投放了150萬歐元,開展了滅鼠計劃,派專人在市内各處放置密封的垃圾桶,投放藥餌和捕鼠器等,還製作了「捕鼠應用程式」,讓市民報告鼠踪。但是六年過去,滅鼠行動似乎成效不彰。
近日,巴黎當局似乎承認這項滅鼠計劃失敗。6月8日,負責公共衛生事務的副市長安妮‧蘇希斯(Anne Souyris)在一次市議會會議上宣布,將成立委員會,探討制訂有效而居民接受的方法,讓人鼠「和平共居」。
根據法國資訊網站Topito去年初估計,巴黎是世界上老鼠數量第四多的城市,僅次於印度的德斯赫諾凱(Deshnoke)、倫敦與紐約。巴黎的人口僅210萬人,老鼠的數量則高達600萬隻。
今年年初,巴黎的清潔工加入多次罷工行動中,導致街頭堆滿無人處理的垃圾,更助長了鼠患,也使市長伊達戈飽受批評。
巴黎的人鼠情仇歷史悠久,老鼠並不是巴黎的「新移民」,在那裡已經居住了好幾個世紀。
14世紀,黑死病(Bubonic plague,即腺鼠疫)肆虐巴黎,估計導致10萬人死亡,佔當時巴黎人口三分之一至一半。往後數百年,鼠患仍不時出現。巴黎人曾用馬肉當餌、製作藥劑,以及發起大規模的捕鼠比賽等,都無濟於事。
在1870到1871年普法戰爭期間的巴黎圍城戰,各種動物都成為人民果腹的食物,老鼠的數量也大大減少。在1870年的聖誕節,即巴黎被圍的第99天,一間名為Voisin的餐廳的菜單上有這樣一道菜:鼠肉伴貓肉(Le Chat Flanque de Rats)。
一次大戰後,巴黎有大量人口湧入,包括退役回鄉的軍人、來自國外的戰爭難民,也有來自法國在亞洲和非洲殖民地的難民,加上多年征戰,歐洲大量土地荒蕪,老鼠肆意繁衍,也闖入城市覓食。
1920年春天,巴黎突然出現了100多宗黑死病案例,其中39人死亡。市議會發起滅鼠行動,更出賞金鼓勵民眾捕鼠,捕獲一隻老鼠可得25生丁(centime,1法郎等於100生丁),後來加到30生丁。據統計,從1920年到1921年,巴黎人獵殺了超過65萬隻老鼠。
1928和1931年,巴黎召過兩次專門滅鼠的國際會議。二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市政廳曾大舉消滅老鼠,不斷發起滅鼠運動,但只是小有收穫。
法國都市動物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尚─米高‧密修(Jean-Michel Michaux)認為,老鼠若只在下水道活動,還不會造成重大問題,但巴黎有很多老舊建築,老鼠可能從排水系統的隙縫爬入建築物內,若要防治,必須進行大規模整修。
然而,也不是所有巴黎居民都贊成滅絕老鼠。法國輿論研究所(French Institute of Public Opinion)2020年進行的研究顯示,高達61%的巴黎人贊同以非致命的方法來控制老鼠的數量,年輕一代對老鼠的態度尤其友好。
有科學家認為,巴黎的老鼠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部分,每隻老鼠每年吃掉9公斤廢物;牠們在狹窄的下水道中跑來跑去時,身上的粗毛會刮掉管道上的污物,防止淤塞。
巴黎市議員兼動物權益組織「巴黎動物城市」(Paris Animals Zoopolis)成員杜奇卡‧馬可維奇(Douchka Marcovitch)也表示,老鼠每天吃掉數噸廢物,為居民帶來好處,而不是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