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幼魚愛吃膠粒,像小朋友愛吃快餐;結果是長不大,反應遲緩,存活率低…

Microplastics_1

兩位瑞典研究員在周四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暴露在海洋塑膠微粒環境下,幼魚愛吃這些塑膠微粒,「有如小朋友愛吃不健康的快餐式食物一樣」。接觸過膠粒的受精魚卵,孵化率降低及在成長前死亡。就算長成為幼魚,牠們對來襲的魚類反映遲緩,引致魚類數目減少。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兩位專家隆恩史泰德(Oona Lonnstedt)和表示埃克洛夫(Peter Eklov)從波羅的海搜集鱸魚卵子及幼魚,然後將樣本分別放置在無塑膠微粒、少量及高量塑膠微粒的水中,結果發現放入有高量塑膠微粒的授精卵孵化率最低、最細少,活動量最低。

Mircoplastics_5

此外,這些幼魚對於來襲魚類的反應也最遲緩。研究員將狗魚(pike)放進以上三種環境後,在有高量塑膠微粒下生長的鱸魚幼魚在24小時內被吃光,但在無塑膠微粒環境中的鱸魚幼魚,只有54﹪被吃掉;在少量塑膠環境下的幼魚,則有66﹪被吃掉。

隆恩史泰德和埃克洛夫更發現,在高量塑膠微粒環境的幼魚只吃食這些塑微粒,而不吃他們的天然食物來源-動物性浮游生物。

隆恩史泰德表示:「對我而言,這項研究的關鍵發現和最令人訝異的是,幼魚愛吃塑膠微粒。」 她補充:「這些微粒似乎發出了氣味,誘發了魚的食欲,牠們以為塑膠是一種高能量的食品。」

這可能解釋了為何魚類對來襲的魚類反應遲緩,「因為牠們根本沒有氣力去反應。」

Mircoplastics_8

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單在2010年,人們就將480至1,270萬公噸的塑膠丟進大海。塑膠微粒主要來源包括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合物,這些物料經紫外光幅射、海浪的沖刷或化學降解,成為小至5毫米的微粒,稱為塑膠微粒,難以被再分解;其次是塑膠微珠,就是洗面乳或潔膚乳中添加的「柔珠」、「去角質」或「摩砂」成份,此外牙膏及唇膏等均含有膠質。這些物料經排水渠進入河流、湖泊及 海洋。

多年來,科學家從不少海鳥、鯨魚及其他魚身上發現這些塑膠物料,牠們吞食了這些物質,無法消化,積存在鳥類及魚類體內。上述這項研究則顯示,這些塑膠物料除了影響魚類的消化系統外,更影響到魚類的行為。

美國去年12月簽署法案逐步棄用小膠粒,規定生產商明年7月1日起禁止再生產含小膠粒的產品,至2019年禁止銷售有關產品。澳洲及印度等國家可能會跟隨,英國及歐盟亦有很大呼聲要求實施類似禁令。

Mircoplastics_7

關注環保人士呼籲,我們應改變使用清潔用品的習慣,例如改用肥皂及的天然的清潔劑。 這些產品更耐用,而且效用與樽裝或支裝的清潔劑無大分別。

大家卻可以幫助減少塑膠的污染,以下是一些建議 :

1. 外出時自携水樽
2. 自携購物袋
3. 停用塑膠飲管
4. 停用塑膠餐具
5. 採用可循環再用的容器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