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從農村到賽場,緬甸牛車仍然隨處可見,牛車匠能令這種傳統交通工具免受淘汰嗎?

在緬甸北部的瑞班貢村,65歲的丹溫正巡視他的牛車場。經過時,他偶爾會和員工說笑,為他們打打氣。丹溫身材雖健碩得有如一位摔交手,但待人謙虛友善。

丹溫的車場面積有兩個籃球場大,工人磨木材和打鐵的聲音此起彼落。在另一邊廂,丹溫的母親別姬正在煮米粉,供車場的員工食用。這些員工都在車場住宿、工作和祈禱。

瑞班貢村位於緬甸的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畔,那裏盛產稻米。由於農村交通並不發達,人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牛車,農民多用此代步或運送農產品。

丹溫製造的牛車車輪相距55英吋,有14條輪輻,全部由堅硬的紫檀木製成,再蓋上人手打製的鐵輪胎。每一部牛車有多達140件配件,包括皮帶、木和鐵,只須幾根鏍絲和鐵釘就可以裝組完成。每輛牛車製作約需時一個月,造價大約是690美元。

這裏的牛車共有三款,最大的供運載貨物、中型的用以運送農產品、最小型的供賽車用。丹溫說,他們製造牛車從不須草圖,因此擔心早晚要失傳。

務農的丁瑞剛向尼溫訂製了一輛新的牛車,他說:「他是最好的車匠,他造的牛車可以用上25至30年。」現時丁瑞反而是買不到牛來拉車,他說,緬甸北部各地有中介人收購牛隻,運往中國。丁瑞說:「我不知道他們買牛來做甚麼。」

丹溫的兒子覺繆萊(Kyaw Myo Hlaing)今年29歲,現時也在車場工作,準備承繼父業。不過他對行業前景也不樂觀。說:「我想我將是最後一代的牛車匠了。不出幾年,拖拉機將全面取代牛車。」現時來自中國的廉價拖拉機大量入口緬甸,不少人都棄用牛車,改用拖車,牛車改成只供婚禮或賽車之用。

緬甸自古以就是農業大國,加上佛教盛行,多數國民不吃牛肉,因此牛文化已經深深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中,現在依然是鄉間生活的特色之一。緬甸人用牛耕作、祭祀和運輸貨品。牛車多用白色的緬甸牛,牠們背上長有一個駝峯,因此又被稱為駝峰牛,人們將一根木製的軛橫在兩頭牛的駝峯上,令牠們共拉一輛木輪車。

除此之外,農民在農閒時亦常以牛車賽跑,漸漸演變成一種消閒娛樂活動,成了該國一種傳統文化。尤其是在北部各地,更是深受歡迎的傳統競技項目。例如每年11月至12月間,處於農閒的各地農民都會舉行牛車比賽。政府也積極發展這一傳統體育,在首都內比都(Naypyidaw)和曼德勒等大城市,都有舉辦盛大的牛車賽。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