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心經如衣服,把我包起來:同時感受從車間到展場的聲波共振

尹秀珍,《般若波羅蜜多》,2019(圖:CHAT 六廠)

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在2020年10月31日至2021年4月11日推出藝術家尹秀珍在香港的首個大型展覽──「尹秀珍:補天」。作為中國享負盛名的當代藝術家,尹秀珍在展覽中以紡織品,探討補綴和修復個人與周遭環境,以及所屬社區之間關係的想法和行動。

《心經》有多個版本。若以玄奘法師譯出起計,此經自七世紀至今,已經歷了數之不盡的人耳聞口誦,至使這短短二百餘言的經文,不單止是文字的般若,更是聲音的般若。經文最後數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長久以來就是幫助我們隨聲入觀入悟的指引。

《心經》和我們的生活有一種十分密切的聯繫,而藝術家也經常把經文和日常生活融合起來展現。筆者欣賞過多種刻印上心經經文的擺設,也曾遊覽香港大嶼山的心經簡林。這次進入展區後的首項展品,便是一趟以誦念心經為出發㸃而譜製成一闕視覺進行曲、梭巡於時空之間的歴程。

尹秀珍的母親是一位紡織廠工人,她自少留意到布料的可塑性,成為她後來創作泉源。

「補天」展之中,有一項展品名為「般若波羅蜜多」。追源溯始,是藝術家 2019 年去了一趟山西開化寺、看到一幅宋代佛教的壁畫後有所感悟而帶來的創作。這壁畫有80多米長,據說平時不經常開放,算是保存得很好。畫中描繪了很多佛教故事,內容跟日常生活很有關係,亦因此尹秀珍給觸動了。因為壁畫不作公眾展示,藝術家也不再思考怎麼以當中形構為基礎的創作。思路改變後,尹秀珍想到以誦念《心經》的聲波形狀作為元素,將它以具體形象表達,於是以一些回收的布料縫製成模仿聲波的條狀物體。每一條聲波布製品背後編一個號碼。觀眾可通過抽籤,在展覽結束的時獲贈這一展品。

從誦念聲到布藝品,從山西開化寺不公開的壁畫到香港荃灣的展㕔,從藝術作品到給觀眾的餽贈,一切是是在進行之中,因此筆者把它形容為視覺進行曲。《心經》的文字和音波,都在穿梭時空,參與在藝術家和觀眾的生活中。

尹秀珍曾對記者說,她是不懂佛教的,但很尊重佛教,覺得整個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要不斷的學習及尋找意義,也是這種感悟觸動了她以《心經》創作。

因為藝術家說明了她不懂佛教,也許我們不必過度詮釋這項創作的宗教意義,而是沿著作者所說的「觸動」,試圖感受《心經》怎樣觸動了她。

據策展人介紹,這次展覽圍繞著割裂與縫合、對立與交融等等意象展開。整體的展項中,有藝術家全新創作的影像系列和她多件代表性作品。

尹秀珍是以自己的家庭關係作為起點,在影像和裝置作品中回顧和重新演繹她的母親在紡織廠工作的個人歷史,同時探討不同世代間的隔閡和交流,「並以此牽動起對整個中國工業發展過程中社會結構重組與個人生活巨變的反思」(策展介紹)。以展品而言,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像外,還有以舊衣縫製而成的作品,以及把這些衣物安置其中的裝置。頗為引人注目的是由多台舊衣車排列而成的「車間」。雖然車間已無工人,但令人深深感受到正有工人進行生產的狀况,進而更引人進入這些工人在當時的內心世界裏。

由《心經》聲波而產生的衣物縫製作品參與在這整個展示之中,究竟代表了藝術家怎樣的「觸動」,觀賞者可以各自領會。對於筆者而言,踏入展廳看到這些縫製的聲波時,就像一種「發現」:慣常聽到的誦聲,一下子變成親切和可觸碰到布條,就像身上穿著的衣服一樣,把自己包起來。而熟悉的《心經》聲音,也曾把自己包起來,只是以住不察覺而已。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