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化的時裝講求潮流,款式要多,又要快速轉換,愛爾蘭一個服裝品牌卻反其道而行──培訓難民和更生人士製作環保和有社會意識的標語T恤,賣點是讓人用衣著展現個人態度和價值觀,同時支持邊緣社群自力更生。這家手作慢工、款式又少的品牌得到良好的市場反應。
成立三年的We Make Good以社企模式運作,使命是推動各個專業領域實踐共融,同時為難民、低收入人士、殘障人士、戒毒者和更生人士等邊緣社群提供培訓及就業機會。除了T恤,他們的產品還包括家居用品、文具、傢俬和布藝品等。
創辦人祖安說,眼見愛爾蘭有很多更生人士和初到境的難民到再培訓機構學木工、手工藝,一心想建立新生活,但他們完成培訓後十居其九都找不到工作,只因他們應徵時無法出示推薦人的資料,履歷亦沒有工作經驗可以寫出來。We Make Good正是要回應邊緣社群在職場苦無出路的狀況。另一創辦人賴恩補充:「We Make Good 跟商業公司一樣牟利,但我們同樣重視利潤和靈魂。」
這家社企最近與10位新晉愛爾蘭設計師合作,推出Equalttees「慢速時裝」企劃,出品10款手印圖案T恤,分別以對抗氣候變化、推動種族平等、精神健康和維護住屋基本權利等10個社會議題為題材。製作團隊成員是難民和更新人士,We Make Good為他們提供車衣和絲網印刷等技能培訓,然後僱用他們,出任生產技師。Equalitees的T恤以網上眾籌形式出售,籌集的資金將會用作將T恤工作坊擴充為恒常運作的工場。支持眾籌的人亦可以選擇自己親手製作T恤。
團隊成員娜汀來自都柏林,15歲開始酗酒和吸毒,由2011年起找不到工作。她形容沒有工作的10年「非常孤獨」,日子難過,大部分時間感到朝不保夕,沒有社會歸屬感,信念崩潰。直至遇上We Make Good,她重見希望。她接受培訓後學會使用衣車和縫紉,製作坐墊、布藝品和家居用品。她說:「這份工作讓我找到每個早上起床的動力,看著紙上的草圖變成產品,我知道,訂立目標,盡力而為,是我有能力做到的。」
她說在T恤工作坊沒有歧視,沒有標籤,大家像一家人。現在娜汀的目標是提升縫紉技藝,並計劃開辦理髮店,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理髮。
設計師對這間社企的營運手法也表示支持。為Equalitees設計精神健康T恤的設計師 Yang Yang說:「精神健康這話題是忌諱,大家都不敢談論。這些T恤為我們踏出第一步。」
We Make Good 在2019年夏天曾推出難民職業培訓項目,教授難民婦女縫紉、拓印花布、針織和刺繡等手藝。工作坊由最初有3位女士兼職工作,逐漸發展成為有10人全職為時裝設計師生產的工場。這成功經驗令幾位創辦人更有信心拓展各種手工藝培訓和就業計劃。
We Make Good總裁嘉路蓮說,衣著可以展現個人價值觀,發揮賦權的作用:「很多顧客告訴我們,說身上的服裝讓他們與理念相近的人連繫起來,並且開展有意義的交談。」
根據We Make Good 的網站資料,該公司著重手作產品,是因為手工藝具有獨特的價值。手工藝為製作者和用家帶來正念的體驗:用雙手印上圖案,把色彩加上布料,那是一種落實的過程。
We MakeGood採用有機棉或循環再造的物料做衣服,印刷用的顏料亦以無公害和天然物料製成,而非石油副產品。為了實現全無浪費,一些質量不達標準的T恤會以半價發售,或送到紡織工場,循環再造成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