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羽田機場發生飛機碰撞事故,引發大火,有報道指客機上的乘客看到窗外一片火光,在空中服務員指令下,全部380人能夠在短期間內迅速疏散。事件提醒大家,航機起飛前的機艙安全指引和示範不容輕視。
航機準備起飛前,空中服務員都會講解航空安全指引,包括示範救生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緊急應變方法。不過,隨著大眾經常外遊,乘客未必每次都會專心觀看。航空公司各出奇謀,以動畫、名人示範等方式增加趣味性,務求旅客接收到相關資訊。大家可能從來沒有深究,為何起飛前要確保機艙內的窗簾要打開,乘客座位的燈要調暗?EURONEWS訪問了航空公司安全及緊急程序訓練員和機艙事務長賈域士,由這位專家講解航機安全指引。
窗口——航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需要保持機艙的窗戶玻璃不受遮掩,目的是讓機艙內的人可以實時看到外面的狀況,例如引擎起火,及早作出應變。在緊急疏散的時候,機組人員亦可透過窗口觀察哪個出口適合逃生,同時讓外面的工作人員知悉機內環境;另一原因是讓機上的人適應戶外的光線亮度。
航機一旦需要緊急降落時,周遭環境可能漆黑一片。賈域士說,調暗機艙內的燈光是為了方便迅速疏散,因為人類的視力在低光環境下更強。
座椅——將座椅調校至向後傾,對乘客來說是比較舒適的體驗。不過,航空公司要求在起飛和降落時,椅背必須靠直,是為了確保旅客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迅速應變。
專家解釋,緊急疏散時,若椅背向後,坐在後面的乘客活動可能會受限。同一道理,將枱收起,以及將個人物品放在前座的椅底下,也是為了確保同一列乘客有暢通無阻的逃生通道。
抱頭——空中服務員在示範救生衣使用方法時,會提及brace (抱頭)的動作,即要求旅客在座椅上,雙腳踏地,上身捲縮,將頭盡量貼近前面的椅背,雙手放在頭側。專家解釋,這動作一般在航機緊急降落,或者遇到非常強烈的氣流時會用上,用意是保護旅客的頭部不會因為航機急劇加速或減速而受衝擊。出現這些緊急情況時,空中服務員會喊出「brace」的指示,而乘客本能反應亦會想挨前,以保護頭部。
經歷突如其來的強烈氣流時,乘客未必能夠及時把桌面收起,或將椅背校直,可以做的,是保持繫緊安全帶和避免飲料會傾瀉。
手提電話——在2013年前,航空公司一律規定旅客在航機準備起飛和降落時要關掉流動電話及其他電子裝置,因為流動電話的訊號可能干預機艙的無線電通訊,妨礙機師與航空交通控制人員的通訊。該項規定其後放寛,乘客登機後可以將手機設定為「飛行模式」,不必關機。
專家經過多番嚴謹測試,已研發出能夠免受電子裝置干擾的航空通訊系統,不過航空公司為求審慎和安全,仍然保留限制在機上使用電子裝置的規定。專家指出,一些新興、未經測試的科技產品,仍有可能干擾航空通訊。
手提行李——緊急疏散需要乘客在90秒內離開機艙,拿取行李包或個人物品都費時失事。而且手提行李不論是放在行李架或地上,都可能纏繞著其他物品,提取過程或會碰撞到別人,行李亦可能會損壞逃生滑梯。
空中服務員亦會提醒穿高跟鞋的乘客,在疏散時脫下鞋子,這固然有助跑得較快,同時也可避免尖銳的鞋跟刺破吹氣的逃生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