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9日,日本東京新潮社(Bunch Comics)發行了日本首部以人工智能(AI)繪製而成的科幻漫畫《數碼龐克桃太郎》(Cyberpunk: Peach John)。
《數碼龐克桃太郎》由筆名Rootport的日本作家,利用人工智能繪圖工具Midjourney,只花了六星期就完成了這部100多頁的作品。這位37歲的作者更表示自己的繪畫天賦「絕對是零」,因此引起熱議。
《數碼龐克桃太郎》以廣為人知的日本童話故事《桃太郎》為藍本,講述一名失去意識的少年,被送到一個開脫衣舞夜總會的老婆婆家裡。由於少年失去了記憶,婆婆為他取名為「桃太郎」,他更不知道自己的腰帶上繫著大企業中田的至寶、有KBY的數據鎖,於是他開始了一段旅程,與強大的敵人戰鬥。
這本作品於2月開始在日本的網站上連載時已經轟動,成為了各大媒體的熱門話題。作者Rootport在單行本上撰寫了10頁解說,解釋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創作漫畫。
《數碼龐克桃太郎》在社交媒體上的反應良好,九成以上的評論都是好評。
創作《AI 電子基因》(AIの遺電子)的漫畫家山田胡瓜表示:「很好玩!我認為這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迅速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同創造。我希望這部作品能成為人工智能創作的標杆,並多次重啟。性能越來越好,更好。」
東京設計學院(Tokyo Design Academy)漫畫部部長小林圓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漫畫家創作路上的好夥伴,幫助畫家將自己的想法具體表現出來,再讓畫家自我挑戰,改進創作。
Midjourney人工智能繪圖軟件由美國Leap Motion獨立研究實驗室開發,簡單容易,用者只需輸入關鍵詞提示到程式中,人工智能就會自動生成圖像。
去年9月,美國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利用這個軟件創作的畫作《太空歌劇院》(Theatre d’Opera Spatial),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年度藝術比賽中,擊敗了其他畫家,奪得數位藝術組(digital arts category)大獎,轟動一時。這個軟件更開放予公眾申請使用,因而大受歡迎。
Rootport表示,過往是從事漫畫劇情創作的作家:「我沒畫過插畫,繪畫才能是『零』。」他說,自己只是將一些關鍵詞,如「粉紅色的頭髮」、「亞洲的年輕人」和「運動外套」等詞語輸入軟件,在大約一分鐘內就造出故事主人翁的形象。他說:「過程很有趣,就像抽籤一樣。」
談到以人工智能創作漫畫的好處,Rootport表示:「首先當然是比人工繪圖快,人手繪圖最快也要一天時間才可以畫出一張彩色畫稿,但人工智能只需要一分鐘,這是很明顯的優勢。」
外界擔心這種技術可能對有數十億美元市場的日本漫畫行業構成威脅。慶應大學理工學部教授栗原聰認為,漫畫家助手的工作遲早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些原本由新手漫畫家做的助理工作,如描繪線條、貼網點等背景圖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搶走。今年1月,串流平台Netflix推出了一齣動畫短片,背景圖全由人工智能處理。
栗原聰早在2020年就跟研究團隊曾經發表以人工智能輔助,仿照已故漫畫大師手塚治虫風格畫出的漫畫。
另一方面,一些日本議員已關心到版權問題。漫畫敎授小林圓說:「因為不知道這些作品會否混雜了別人的作品,有可能這是裁輯自某個人畫作而生成的作品。」
隨著AI創作愈來愈純熟,著作權可以保障到什麼地步成為重大議題。例如由斯蒂芬‧泰勒(Stephen Thaler)領導的研發團隊,開發出AI工具DABUS。泰勒曾以DABUS申請作為作品創作人,由卻遭到美國專利商標局和歐洲專利局拒絕,兩家專利局均以DABUS並非「人類作者身份」(Human Authorship)為理由,拒絕其版權申請。
Rootport認為,AI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畫出的漫畫,前提是他們有好的故事。不過他說:「儘管我認為純人工繪製的漫畫,未來仍會繼續存在,但我也不覺得,完全不用人工智能輔助的漫畫能永遠主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