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日本連環殺人案疑犯為何容易在「漂浮無依」的群體中乘虛而入?要認真檢視網絡媒體和社會的互動…

日本神奈川連環殺人案,據報疑犯透過社交娸體結識有自殺傾向的人,日本學者形容,很多日本人是「漂浮無依」,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因此被疑兇乘虛而入。

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日前發現連環命案,警方在當地一間出租公寓搜出9顆人頭與大量遺骸。

警方在今年10月30日下午4點半左右,往距離東京五十公里的座間市綠之丘的一間出租公寓,尋找一名失蹤年輕女性的下落時,發現好幾箱人體殘肢與九個人頭,還有鋸子、繩索和錐子等懷疑用以行兇的物品。

27歲嫌疑犯白石隆浩父母俱在,另有一妹妹。他被捕時無業,有報道稱他曾在東京的紅燈區從事色情行業,今年八月下旬才搬入這個單位居住。

白石隆浩向警方供稱,他是透過社群網站(SNS)結識八女一男的受害者、相約見面後加以殺害。死者中,四人年約十七歲,有四人約二十歲,另一人二十多歲。

案件令一向犯罪率低的日本全國震驚,更令人充滿疑團:究竟疑犯如何結識受害人,將他們引到自己的居所行兇。

警方透露,他們接獲其中一名二十三歲的受害女性的哥哥報案,表示妹妹從10月23日起就下落不明。這名女子失蹤前在社群網站貼出想尋死的貼文,說她「想找人和她一起自殺」,但是「害怕一個人死去」。白石隆浩回覆貼文,表示可以和她一起死。

白石隆浩在推特(Twitter)上開設多個帳號,發布多篇有關自殺「知識」的貼文,大量關於自殺與安樂死的信息,更建議那些尋死的人不要告訴親友。

有專家認為,撇開疑凶個人的因素,這宗連環殺人案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當今社會日益疏離異化的人際關係。白石隆浩的目標都是那感覺孤單、對生活不滿有自殺意圖的人。

北海道文教大學副教授渡部淳認為,這些受害者的內心世界,可能永遠無從得知。不過,他認為許多現在的年輕人「漂浮在社會上」(floating in society)。他們在現今的社會,在虛擬的世界上交流訊息,而不是直接與人互動。他說:「人們看來有更多連繫,但很諷刺地,人比過往更加孤單。」

渡部純說,許多日本人「始終找不到在社會中或是生活的群體中自己的定位」,因此透過自殺的方式來表達自我的身分。他認為嫌犯可能也掌握了人的這種弱點,假裝傾聽她們說話並承諾要和她們一同赴死。受害人可能因此「發現有人跟他們想法相近而感到寬慰」。

東京立正大學犯罪學教授小宮信夫認為,不少有自殺傾向的人內心都有焦慮,陌生人透過網絡傳來的信息令他們覺得有人明白他們,這種感覺令他們很容易與這些陌生人相約見面。

千葉縣「防止自殺風網絡」理事長篠原鋭一說:「越來越多在都市裏感到孤獨,較少與人建立關係,白石隆浩的多個女性受害人都可能是與社會孤立的人。」

日本的自殺率在全球排行第六,在已發展國家中更排名第二。去年全國自殺個案達二萬一千九百宗。自殺是15至39年齡組別人士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日本政府已經將自殺預防定為首要任務,包括監控網上留言板與自殺有關的信息等。

提供自殺輔導的非牟利組織均指出,社交網絡發達,只要在相關網站上搜尋「自殺募集」,就可以看到網民的發文,例如「我的人生走到末路了,一起去死吧」等等。

「東京自殺防止中心」事務局長伊川徹說,很多意圖自殺的人因為恐懼死亡而打消念頭,但網絡助長了他們尋死的決心。

這次被疑犯利用犯案的管道「推特」(Twitter),也在2014年開設專用平台,呼籲民眾若看到有人發文透露「好想死」、「好絕望」等訊息,就向平台人員回報,而後推特官方會再聯繫發文者確認情形。然而這個功能至今成效不彰,不少網民根本不知道這項功能。

社交媒體成為社會上一些危險活動的溫床,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政府媒體、學者和社會工作者,有必要加強研究應對的方法,並付諸實行。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