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日本關西地區受到颱風燕子吹襲,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遭遇嚴重損害,跑道及機坪被倒灌海水淹沒,機場連絡橋的南側公路車道則被漂流的船隻撞擊損毀,導致機場對外交通中斷,航班要停頓數天後才可以恢復。事件不禁令人懷疑,世界其他地方的機場會不會遇上類似的災難?
這問題絕非杞人憂天,因為最近數十年間,各國興建機場的選址條件,首要考慮是鄰近大城市,可以帶來重大的經濟和運輸效益;同時最好是未經發展的土地,避免收購土地和遷徙當地民居和工廠等帶來高昂開支,結果選址往往就是像關西機場那樣,建於填海而來的土地。這種地點自然容易受到海面水位上升、潮汐高漲、風暴吹襲和豪雨等因素影響。
事實上,在填海土地上興建機場本身就有其危險,因為填海土地就像一塊會吸水的海綿。要這幅土地能負荷沉重的機場建築,就必須將之轉化為乾燥而結構緊密的地基,但是泥土沉降的問題卻無法完全解決。以關西機場為例,所在的多座人工島於1987年開始興建,到1990年,第一座人工島沉降了二十七呎,遠比預期的十九呎為多;多年來,該機場要不斷做補救工程,減慢沉降速度,但卻無法完全阻止泥土繼續沉降。
面對不停的沉降,究竟關西機場的「壽命」會有多長?官方並沒有正式的預測數字。不過,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工程學教授Gholamreza Mesri預計,關西機場第二號人工島可能早至2023年已到達警誡水平,而若果海浪越過了防波堤,機場的跑道和大樓都會浸沒於水中。
那麼,世界上還有其他機場有類似風險嗎?關西機場比水平線高約11呎,處於類似高度或更低的機場,有上海(兩個)、羅馬、布里斯班、巴塞隆拿、天津、曼谷和阿姆斯特丹等。而根據美國政府2014年的一份報告,類似程度的氾濫會影響該國最大四十七個機場中的十三個。
世界各地多個機場會變得「高危」的一個原因,源自氣候變化。現已建成的機場興建時的估算通常建基於過去一百年的天氣數據,但是未來一百年的情況可能截然不同。美國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紐約市地區過去預期只會「百年一遇」的水災,在氣候變化後,將會每三至二十年就出現一次。
目前多個高危機場都在做一些防範措施,包括築建堤壩、改善去水系統,以及重建建築物,將之升到較高位置,不過這些似乎都不算是長治久安的方法,足以確保類似關西機場的事故肯定不致重演。不過,上文的分析或許會令各國警覺,將來要興建新機場,選址的準則可能會與過去不同──填海土地其實帶來不少隱藏的成本,未必是最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