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昆蟲是解決未來糧食不足之路:食用昆蟲有沒有道德問題?昆蟲會痛嗎?

日本佐賀縣三養基町一家熱帶魚商店,日前正式推出「炸昆蟲自動販賣機」,一台機器內提供包括竹蟲(蛾幼蟲)、蟋蟀等12種不同的酥炸昆蟲。每瓶裝有20隻到30隻油炸過的昆蟲,售價1000日圓。

店主古賀貴彦表示,人們雖然開始很難接受食用昆蟲,但是當你試吃了第一口之後,就會覺得非常美味。

在東京中野的玩具店百老匯外的昆蟲自動售買機,昆蟲食品的選擇更多。「老饗」可能會選擇鹽味的原隻昆蟲;「初嚐者」可以選擇用蟋蟀加工成粉末揉成的麵團。總的來說,昆蟲食品是一種挑戰人們意識和體驗的食物。

今年較早前,日本販售昆蟲食品的品牌「Bugs Farm」將可食用的昆蟲粉末當作原料,熬煮成拉麵湯頭。有人估計,昆蟲可能會短時間內會在日本流行起來。

事實上,食用昆蟲在全球飲食文化中,早已不是新鮮事,世界上也有許多公司致力於用昆蟲製造零食、穀物麥片等食品。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Meticulous Research)估計,到2027年,昆蟲養殖(Insect farming)產業總值將超過46億美元。

聯合國2017年發表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會由現時的約77億增加至98億,即世界糧食供應須多養活20億人。加上耕地減少、氣候變遷等因素,以昆蟲作為解決糧食不足議題的解決方案之一。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3年發布的《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Edible Insects: Future Prospect for Food and Feed Security),指出人類可食用的昆蟲在全球超過1900種,更建議將昆蟲作為食品和飼料的對策問題。與牛和豬相比,飼養時對全球環境影響較小,而且其營養價值也被公認,而且更容易商品化。

此外,今年5月初,歐盟食品監督機構批准黄粉蟲(yellow mealworm)作為一種新型食品上市,這是第一種獲批准的食用昆蟲。

英國食品標準局(UK Food Standards Agency,簡稱FSA)首席科學顧問兼伯名翰大學微生物及傳染病研究所(Institute of Micr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羅賓·美爾(Robin May)說:「蛋白質對人類必要的營養素,但蛋白質的食品,如肉類和奶品等,生產過程均帶有環境和倫理足跡。」

他又說:「草蜢和黃粉蟲,價廉、容易飼養、脂肪含量低,對環境的影響比其他肉類少。」

據估計,生產1公斤昆蟲蛋白所需的飼料、水和用地,只是同量牛肉的10%。此外,昆蟲可以用瓜果的皮和穀物的渣飼養,將廚餘循環再用;昆蟲的幼蟲也可以作為魚類和家禽的飼料,這樣可以減少依頼成本較高昂的豆粕或魚粉。

有學者指出,人們接受食用昆蟲,因為對昆蟲較少同理心,對昆蟲沒有甚麼罪咎感。台大昆蟲系助理教授薛馬坦(Matan Shelomi)指,很少人會關注「昆蟲權益」,人們覺得在擠迫、炎熱和牧場飼養禽畜是虐畜,但這些環境卻是昆蟲繁殖的溫床。

昆蟲學家基克∙艾斯曼(Craig H. Eisemann)1984年的著作《昆蟲會痛嗎?》,從腦科學、化學性質和行為表徵分析,昆蟲似乎沒有痛楚的狀態;但他和一些學者均相信,昆蟲也會感覺到痛楚的,因此應該縮短飼養和宰殺昆蟲的過程,以減少為牠們帶來不適與痛楚。

英國卡迪夫(Cardiff University)地理系高級講師基斯杜化∙貝爾(Christopher Bear)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英國的飼養昆蟲業界亦開始關注昆蟲對痛楚的感知,希望為牠們提供「一個善終」。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