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末期,當時在美國留學的26歲的黎巴嫩學生法瓦茲(Fawaz)返回家鄉貝魯特度假,她駕車在路上見到交通燈亮起紅色,便停下車子,但身後的駕車者,紛紛越線爬頭。
當時黎巴嫩結束15年的內戰,百廢待興,交通燈也在陸續修建中,很多駕車者都不遵守交通規則。
近日,已當上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城市研究和規劃教授的法瓦茲在路上同樣面對交通混亂的情況,因為貝魯特市內四分之三的交通燈已無法運作,出現人車爭路情況。
倡導乘客權益的查德‧巴阿克利尼(Jad Baaklini)說:「在內戰期間,全國都沒有交通燈,現時交通燈則無法運作,正顯示黎巴嫩重建之夢已經完結。」
黎巴嫩正面臨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當地失業率高達35%。世界銀行今年年初估計,黎巴嫩正面臨經濟崩潰,生活低於貧窮線的人口可能上升至50%。黎巴嫩政府更估計,現時國內有四分之三人口需要經濟援助。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四季分明景色宜人,被稱為「中東瑞士」。1960年代,阿拉伯國家的資金大舉進入貝魯特,黎巴嫩的金融與旅遊業因而蓬勃發展。1975年,國內爆發了長達15年的內戰。1990年末,黎巴嫩內戰結束,組建了包括所有主要政治派別的聯合政府,著手重建,國內狀況曾一度好轉。
1997年,黎巴嫩的貨幣開始與美元掛鈎。聯滙制度過去有效地穩定了匯率,補貼了從小麥、燃料到奢侈品和汽車的進口。穩定的匯率以及高存款利率也吸引了僑民匯款,成為政府資金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該國匯率被高估了50%。這一機制嚴重扭曲了經濟,使黎巴嫩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降低,破壞了製造業和農業,從而使黎巴嫩極其依賴服務業。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150萬難民流入黎巴嫩。加上2014年後油價暴跌,增加了種種投資風險,來自國外的匯款減少,流入黎巴嫩的美元銳減。現在的黎巴嫩鎊背後已經找不到足夠的美元進行支撐。銀行為了保住僅有的外匯紛紛凍結帳戶,激發民憤。
去年10月,黎巴嫩央行停止向小麥、藥品和燃料以外的進口商提供美元兌換,銀行也減少了兌換的額度,有需求的公司被迫轉向黑市換取美元,導致黎巴嫩鎊急劇貶值。
國內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在暴漲。自去年十月份以來,黎巴嫩食品價格急劇上升了72%,有些商品價格甚至上漲了207%,生活水平不斷惡化。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內實施封關措施,許多商店和小型雜貨店完全停止輸入物品。由於物資短缺,國內民眾被迫以物換物,最近非政府組織「保障消費者聯會」(Consumer Protection Association)在社交媒體開立了一個叫「黎巴嫩以物換物」(Lebanon Barters)的群組,兩周來已有12,000名用戶加入。有人將貴重的衣物以至童裝放上網交換食物。
政治上,黎巴嫩全國人口約700萬,官方正式承認的宗教族群有18個,包括穆斯林、基督教、德魯兹教派和猶太教等不同教派。每個教派的政治領導人都通過各自的網絡維持其權力和影響力,保護他們所代表的宗教團體的利益。
而根據1943年簽訂的《國民公約》(National Pact),該國總統必須為基督徒,議會議長須為穆斯林,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議會的128個席位也由基督徒和穆斯林平均分配,因此權力分散。黎巴嫩政府亦以貪腐無能見稱,2019年發表的全球清廉指數(World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黎巴嫩在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