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服飾品牌 Mango旗下以年輕人為對象的品牌Mango Teen,在今年7月推出的「日落之夢」(Sunset Dream)時裝系列廣告活動中,沒有以真人拍攝宣傳照。衣服是真的,但穿著衣服的模特兒是人工智能(AI)生成的。
這是AI正在改變創意工業的另一例子。2017年,倫敦數碼公司The Diigitals創辦人金馬倫─占姆士‧威爾遜(Cameron-James Wilson)開發了聲稱是首位AI超級名模Shudu,先後在巴黎世家(Balenciaga)、凌志(Lexus)和巴爾曼(Balmain)、Ellesse等品牌的推廣活動中現身;更「出席」了2019年的英國影藝學院頒獎禮(BAFTAs)。
此外,駐在倫敦的模特兒Alexsandrah也有一位AI生成的雙胞胎姊妹。她這位替身早已代替Alexsandrah參與拍攝工作。她形容,AI雙胞胎身體各部位都和她一模一樣,連髮絲都全無分別。每當有媒體使用Alexsandrah的AI替身時,就會付報酬和版權費用給她,就像她替人拍照一樣。
愈來愈多公司轉用AI生成模特兒做廣告,包括拍攝廣告片、出現在時尚雜誌和購物網站等。這種趨勢引起了大眾關注,認為這強化了既有的審美標準,強調所謂完美體態,令年輕女性面臨更大壓力。
美國數碼行銷機構ReVerb的馬斯‧德伍德(Max Dewood)今年5月寫道:「事實證明,AI與時尚產業結合,將改變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例如Zara、H & M、Stitch Fix、Nike、Levi’s、ASOS和Burberry等品牌都利用AI增強對潮流趨勢的掌握、帶給顧客個人化的購物體驗、改善客戶服務和支援永續實踐。」
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2023年11月發布的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時尚行業主管表示,採用AI是他們公司2024年的首要任務。四分一受訪者表示,已在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等範疇採用AI。
也有業界認為,時尚模特兒愈來愈多使用AI,可以反映外表和大小日趨多元,不過也許會令真人模特兒,以至化妝師和攝影師等專業人士失去工作機會。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過於強調完美的面容和體態,會對顧客造成壓力。
英國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的個人護理品牌多芬(Dove)今年5月發表聲明,承諾:「永遠不會使用AI圖象來代替真實的女性……永遠不會使用數碼失真來呈現無法實現的、經過操縱的、完美無瑕的形象。」
多芬今年4月發表了名為《The Real State of Beauty: A Global Report》的研究。該項研究訪問了20個國家的33,000人,其中18,000人介乎18至64歲;15,000人則是10至17歲。研究發現,AI模特兒或網紅的「完美」外型,令年輕人感受到改善身型的壓力。
報告指出,一半以上14至17歲的女性相信人工整型令體型更好看;其中以巴西和中國的比率較高,分別佔69%和54%。另一方面,79%成年男性和74%年輕男性認為自己體格不夠強壯;68%成年男性和59%年輕男性為保持外表吸引力而感到壓力。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實證審美心理學(Empirical Aesthetics in Psychology)教授施密特‧利德(Helmut Leder)也關注到有關情況,他認為「AI生成的臉孔皮膚沒有瑕疵,比例完美,幾乎完全符合一般人理想中的美麗標準。在這個世界裡,我們面對的往往不是真實的人,而是許多經AI修飾的面孔,令每個人強烈渴望變得更漂亮和有吸引力。」
開發芬蘭AI模特兒兼網紅米拉‧索菲亞(Milla Sofia)的團隊以米拉的名義發表聲明說:「多年來,社交媒體一直由AI美化或過濾,因此長時間以來塑造了扭曲的審美標準。AI只會令標準更容易改變,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先前發展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