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每日約有三百萬人口遷入城市居住,每七日就可以住滿一個相等於一個三藩市或基輔的城市,每三十日則可以多了一個莫斯科或里約熱內盧。估計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會住在城市。
城市化除了為現時的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外,城市本身,因為不少位於沿海地點,它們都受到氣候轉變,水位升高的威脅。
一些工程師、研究人員及科技人員認為,面對水災泛濫的威脅,與其想辦法防避水患,不如將人口遷到海上,在海上建築漂浮城市。這個意念現時得到一群「水上企業家」(aquapreneur)或「海洋傳道者」(seavangelists)的支持。他們認為,要解決城市地少人多、房屋不足帶來各種社會問題,不是與海洋抗衡,而是如何利用海洋。
荷蘭建築設計事務所「WaterStudio」創辦人凱恩.歐道斯(Koen Olthuis)一直專注研究水上飄浮建築,他說:「我們與其一直試圖與水抗爭,不如與水成為朋友。」
「WaterStudio」研究設計及建造大型的浮台,上面建築樓宇。該公司正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孟加拉水邊的貧民區建築水上學校,歐道斯和他的團隊將貨櫃裝設在由廢棄膠樽建成的大型浮台上,建成五個單位,分別作為課室、衞生間、廚房及發電室之用,電力由一組浮動的太陽能發電板供應。
歐道斯更說這個名為「City App」的「漂流教室」可以循環再用,他說:「你可以將這個裝置放在卡車上,就可以移送到其他地方。」「City App」建成後,將會運送到孟加拉的達卡一個低收入社區科瑞爾(Korail)啟用。
此外,美國的海上家園研究所(Seasteading Institute)今年一月與法屬玻里尼西亞政府目前已與簽署備忘錄,計劃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Tahiti)建造世界第一座海上漂浮城市,預計在2020年埈工。
海上漂浮城包括十多個建築物,採圓形布局,以通道相連,包括住宅、酒店、辦公室及食肆。造價約為六千萬美元。
海上家園研究所發布聲明:「玻里尼西亞政府已在我們海上家園研究所簽署官方協議,制定漂浮島項目(Floating Island Project)的相關法例。」聲明說:「該項目⋯⋯旨在應對不斷上升的海平面,以及促進技術和經濟發展。」
法屬玻里尼西亞由一百一十八個島嶼組成,面臨著海水升高的危機,因此當局兩年前考慮建設水上城市。
參與海上漂浮城項目的荷蘭工程公司「Deltasync」計劃用當地的木材、竹及椰子纖維及循環再用的金屬各塑膠材料,建成多個五十呎濶的方形和五邊形鋼筋混凝土平台,每個可容納二十至三十名居民。
海上家園研究所表示,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水域淺而且平靜,非常適合建造這種漂浮城市。如果一切順利,這個項目將擴展為可以支持更多人口的大型城市,整個社區可以依靠旅遊業及可持續漁業維持。
漂浮城市的意念至遲在1981年已經出現,當時一位海員堅.紐梅爾(Ken Neumeyer)撰寫了一本名《Sailing the Farm》的書,探討如何在一艘帆船上生活。二十年後,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孫兒帕特里.佛利民(Patri Friedman)在2008年辭掉谷歌的工作,並得到PayPal的創辦人之一彼得·泰爾(Peter Thiel)資助了一筆種子基金,一同創辦了海上家園研究所。
海上家園研究所成立後,十年來一直向公眾倡導有關漂浮房屋的意念。2010年,該公司曾計劃在三藩市灣區與建一個雛型的漂浮城市,但最終未能成。近年隨著氣候轉變,漂浮城市的意念才漸漸被接受。
現時海上家園研究所的主席是作家喬·奎爾克(Joe Quirk),認為政府應要重寫領域的管治規則。他們希望這個漂浮城市可以發展為新創的國家形態,有適用的法制,市民可以自由進出。雖然玻里尼西亞政府正草擬相關的法例,但鄰近地區的政府對這個項目仍未表態。
有人擔心,漂浮房屋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克服海洋的天氣,例如高達20公尺的巨浪。修咸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船舶動力及工程教授菲臘.威爾遜(Philip Wilson)說:「如果你在海上遇上這些巨浪,你只能隨著浪拋上拋落。」居民更可能會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