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底至3月初,暴雨吹襲澳洲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兩省,其中悉尼機場(Sydney Airport)在3月8日一日內錄得80.3毫米的雨量。昆士蘭的黃金海岸機場(Gold Coast Airport)和布里斯班機場(Brisbane Airport)等多個機場均因水浸而被逼停止運作。
現時全球不少大型機場均位處沿海的地區,隨著地球暖化、海平面升高,加上極端天氣,首當其衝的可能是這些機場。
根據機場信息資料公司「OurAirports」和英國航空信息公司「Cirium」的資料,全球乘客量較多的100個主要機場中,28個位於海拔10公尺以下;其中亞洲地區多個機場海拔更在3公尺以下,包括曼谷的蘇凡納布(Suvarnabhumi Airport)和廊曼國際機場(Don Mueang)、上海的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國際機場,還有深圳的寶安國際機場。
據估計,倘海平面上升3公尺,至少有224個機場會沒入水中。
過往,接近沿海地區的機場享有許多優勢--沿海地區地勢平坦、較少障礙物,飛機升降也容易。但因為氣候變遷,隨著海平面升高,以及越來越多極端的暴風雨,這些機場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當然,機場在興建時,相信不會想到要預防氣候變遷。
荷蘭是世上地勢最低的國家之一,其國土面積的一半海拔只有1公尺,26%的國土甚至低於海平面。其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Airport Schiphol),原本位於哈萊默梅爾湖上(Haarlemmer Lake),當年為興建機場,將湖水抽乾。機場1852年動工,1916年正式啟用,共有六條跑道,不但是阿姆斯特丹的主要機場,也是往來歐、亞兩地的重要航空樞紐。
然而,該機場低於海拔4公尺以下。飛機降落時無法以儀器顯示正確水平,所以只能靠機師以目測方式判斷。
2018年,當局為機場分期裝設了一套排水系統,並在機場地下興建大型的蓄水池,以貯藏雨水。
此外,新加坡同樣地勢低窪,約30%的陸地高於平均海平面不到5公尺,因此對海水上漲有更大危機意識。該國過往城市規劃法例要求,建築物必須建在高於海平面3公尺以上,以防潮漲引致水浸。近年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2011年已修訂有關法例,規定新建建築物須在海拔4公尺以上。
新加坡的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在1981年動工時,一號、二號跑道在海拔4公尺和4.5公尺。由於須應新法例要求,機場的新建築亦增加了高度,2020年啟用的第三號跑道是高於海平面4.8公尺,興建中的第五號客運大樓更在海平面上5.5公尺。
日本的關西機場則前途堪憂。關西機場世界上第一座100%填海造陸建成的人工島機場,當時選擇將關西機場建在人工島上,原因是想減少對都市的噪音,也減少居民對地上權使用的抗議。
但這座人工填海蓋成的機場正在慢慢下沉。2018年,颱風吹襲大阪、京都和神戶等地,引致關西機場大範圍被水淹浸。颱風過後,機場當局斥資540億日圓(4億6,000萬美元),將防洪堤加高至2.7公尺,跑道亦升高16至43厘米不等。
然而,關西機場的地基每年仍以6至7厘米的速度下降,因此往後須再進行加建工程。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工程學教授戈拉姆雷扎·梅西拉(Gholamereza Mesri)表示,依照下沉的速度,到2058年,關西機場的兩個機場跑道將完全被海水淹沒。北海道大學的工程學教授渡部要一也同意梅西拉教授的說法。他表示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與其眼睜睜看到機場被海水淹沒,他認為日本擁有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可以避免悲劇發生的。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 今年2月底發表的第6號報告,即使碳排放停止增加,地球氣溫維持在1.5度,至本世紀末,海平面仍會上升28至55厘米。現時全球各地很多沿海城市,除了機場,海港、貯油庫、發電廠和工廠等基礎設施都建在近岸的區域,同樣會受到影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