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人丟棄3個塑膠飲品瓶,持續3年會總共有多少個?答案是4,444個。
在印尼東爪哇省的小鎮錦石縣(Gresik)郊區,最近開幕的一座塑膠「博物館」。整座博物館被稱為「4,444隧道」(Terowongan 4444)。設立這個展館的生態觀測與濕地保護組織(Ec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Wetlands Conservation)表示,這條隧道讓人感受處身滿佈塑膠廢物的環境,像魚兒在佈滿垃圾的河道棲息一樣,提醒人們減少使用即棄的塑膠用品。
生態觀測與濕地保護組織創辦人帕里吉∙阿里桑迪(Prigi Arisandi)表示,根據2018年他們對印尼泗水市(Surabaya)大學生所做的調查,平均每人每日丟棄3個塑膠飲品瓶。不少受訪者更坦言,他們每天丟棄的塑膠瓶超過 3個,因此最後才會決定將塑膠瓶隧道命名為「4,444隧道」。
聯合國形容海洋中的塑膠廢物是「慢動作自然災害」(slow-motion catastrophe),對人們健康構成實質威脅。聯合國環境署(UNEP)指出,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而據印尼科學研究所(the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s)估算,其中有超過60萬噸來自印尼。
印尼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海洋塑膠污染來源國,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過度消費,及一次性塑膠和垃圾處理政策。經濟學人集團(The Economist Group)的智庫組織「經濟衝擊」(Economist Impact)和非盈利慈善機構「日本財團」(Nippon Foundation)塑膠管理指數(Plastics Management Index),分析全球25個國家打擊 非法廢物的表現,印尼排行第16,表現低於平均水平,排名低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經濟衝擊」高級編輯近藤仲(Naka Kondo)指出,印尼缺乏處理廢物政策。該國沒有要求消費者將廢物分類,亦沒有限制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品。
聯合國環境署估計,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印尼首都雅加達和東南亞其他四個城市的防疫用品廢料增加了5倍,其中大部分是用過的口罩。
生態觀測與濕地保護組織由學生、環保人士、當地居民和企業家組成,他們花了三個月時間,從附近的海灘、河邊,收集到的大量膠樽、飲管和大大小小的塑膠袋,來興建這座塑膠博物館,估計使用了超過1萬件廢物。
展館內另一件同樣受遊客們矚目的展品,則是位於展場中央的稻穀女神德威斯里(Dewi Sri)的神像。德威斯里女神是許多爪哇人信奉的神祇之一,但塑膠博物館裡的這尊德威斯里女神像身穿的傳統長裙,而且是由多個小塑膠袋串成的長裙。
看著這尊女神像及許多成員們一同努力趕工製作的展品,阿里桑迪坦言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想將停用一次性塑膠產品的訊息傳達給大家。他說:「這些塑膠非常難回收⋯⋯從今天起,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因為這會污染我們的海洋,也就是我們食物的來源。」
一位參觀過展館的學生阿尤(Ayu Chandra Wulan)說:「我以後不會再買樽裝飲料,改為使用水壺。看到這麼多的棄置廢物,令我感到很不開心。」
另一位參觀者阿邁得(Ahmad Zainuri)說:「我會轉用購物袋,購買飲品時,我會使用保溫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