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的澳洲正值盛夏,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當地的海灘度假暢泳,但近日澳洲東岸的多個海灘出現大量水母,數以千計的泳客在海灘渡假時被叮咬,部分海灘更要封閉。
昆士蘭救援協會(Surf Life Saving Queensland)總裁約翰‧布倫南(John Brennan)表示,該省在今年頭十天內,就接到了超過10,300宗的水母叮咬報告。過去六個星期,該省已有18個海灘宣布關閉,該省的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
澳洲澳大利亞海洋毒刺諮詢服務(Australian Marine Stinger Advisory Services)的水母專家麗莎-安‧加殊溫(Lisa-Ann Gershwin)認為,水母大量繁殖,顯示全球的生態已經失衡。
她分析,如此數量龐大的藍瓶僧帽水母聚集是極不尋常的情況,她估計是强風和熱空氣產生「很奇怪的氣流」,把藍瓶僧帽水母和其它生物帶到岸上。她估計情況有可能再向南移到新南威爾士。
在澳洲海灘出現的藍瓶僧帽水母(bluebottle jellyfish),雖然外型與一般水母無異,但實際上為包含水螅體及水母體的群落,牠們本身不會移動,而是依靠水流和潮汐飄流。
僧帽水母的主要武器在是牠們長長的觸鬚,一般長10公尺,最長能超過20公尺。這些觸鬚上長滿毒刺,但卻不易被察覺,通常被水母的觸鬚剌中,感覺被針扎中一樣。
另一方面,原本在澳洲北部出現的伊魯康吉水母(Irukandji jellyfish),也有向南移動的跡象。自去年11月開始,昆士蘭已有20多宗被伊魯康吉水母叮傷的個案,比往年增加了一倍。伊魯康吉水母比藍瓶僧帽水母細少,但更致命、且肉眼難以看見,人被牠的刺傷後會引發強烈腰痛、嘔吐、痙攣,和冒冷汗等癥狀,傷者更會因腦缺血死亡。
澳洲國立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副教授占美‧西摩爾(Jamie Seymour)認為,是海水暖化令這些伊魯康吉水母向南移動,飄向昆士蘭的陽光海岸(Sunshine Coast)的度假熱點。
專家認為,水母大量繁衍,主要是因為人類過度捕撈海洋生物、環境污染和海水溫度上升。鯊魚、劍魚、鮪魚、海龜等海洋生物原都以水母為主食,但這些魚類被人類大量捕撈,水母少了天敵,數量自然會急速增加。
其次是全球暖化,海洋溫度上升。海水暖化影響魚類生長,但延長了水母的繁殖期,令水母大量繁殖。
此外,農業肥料或工業廢水排放入海洋,令海水出現豐富的營養物質,造成海洋「富養化」的現象,富養化的海洋令水母等浮遊生物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但卻快速消耗海水的氧氣、威脅魚類的生存。
水母除了危害人類,也影響旅遊、漁業和航運等行業。去年,愛爾蘭西岸三文魚養場的魚類因水母入侵大量死亡。2006年,美國航空母艦列根號到訪布里斯班時,就因為冷卻引擎的壓縮機被水母卡著而被迫離開。此外,發電廠多數抽入海水冷卻,抽入水母亦影響到運作。過去十年,美國、瑞典、以色列和蘇蘭的發電廠都曾因為抽入水母暫停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