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東京站上,一列新幹線列車緩緩駛入,穿著整齊妥貼制服的車長,舉起手對著前方的路軌比劃,並高聲喊話。在月台上,站務員亦做著類似的動作。他們這種近乎禮儀的動作,其實是在不斷確認工作程序,以免出錯。
日本龐大的鐵路網絡,估計每年載客量達120億人次,以班次準確,服務優良見稱,承擔起市民上下班及穿梭全國的交通,可以維持有條不紊,高效率,員工們時刻記著各項程序,一點不誤,秘密就在這裏 –「指差喚呼」(shisa kanko)。
「指差喚呼」又名指認呼喚、指差稱呼,始創及流行於日本,原為鐵路事業用的安全動作,以助員工核實是否完成各工作程序。員工手指著物件、同時口誦確認、心手並用及集中精神,以達到減少人為失誤而導致意外。後來它廣泛用於包括建造業、製造業及機電工程等不同的工作。
「指差喚呼」需要員工的眼、手、口及耳互相配合,目光要注視要確認的目標,用手指指向要確認的目標,高聲及清楚地唸出來,最後要聆聽自己叫聲,剌激人們腦部,以加強警覺性。
1994年日本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一項最簡單的工序,每100次平均會出錯2.38次,但當實行了「指差喚呼」後,出錯減少至0.38次。
日本鐵路沿用這種做法已超過100年,但是來源不可考,有一個說法是始自20世紀初的蒸汽火車時代,一位名堀川八十一的火車司機發覺自己視力日差,為避免自己漏看了鐵道上訊號,於是每看到一個訊號就唸出來,他身邊的司爐工就會回應確認。後來有人發覺這種方法有效減低出錯,於是加以推廣。1913年編印的火車操作手冊更加入了「對答」(kanko oto或call and response),於1925年更加入了手號。
有西方人更把這種做法,相比與近日在西方流行的「正念」,引領人們時刻都專注在當下。這種專注,其實也反映在日本文化各個環節中,從茶道、俳句及賞櫻等活動以至日常生活上。
茶道除了品茶,參與者也會欣賞茶杯的設計和茶屋的裝飾,茶屋會反映四時花開的景物。俳詩是日本古典短詩,由17字音組成,編排成「五-七-五」的結構,詩人常常藉俳詩表達對自然景觀、季節變化或某段難忘回憶,同時不忘對當下的欣賞。
賞櫻或許最能理解日本人要把握當下的想法。每年「花見」意味春暖花開,日本全國都掀起賞櫻熱。但是櫻花如何華美,花期卻極其短暫,櫻花花開花落,前後不過數周,唯有把握櫻花綻放的一刻,及時觀賞。
此外,日本人日常的生活,亦無不表現出當下的意識,如學生上課前後,都與老師同學互相敬禮,以顯示這天的課堂的開始與結束。早上上課前,老師會要求學生閉目一會,以安定心神。建築工地的工人在一天工作開始時,會集體做些伸展活動;上班族下班前,會告訴同事「辛苦你了」。在商務會議接到別人的名片,日本人也會仔細地端詳,品評幾句,而不只是塞進口袋裏。人們無論以動作或口述,時刻都提醒自己及同伴,自己這刻的存在。
1979年在美國麻省麻省大學醫學院醫學院創設「正念減壓治療所」的該校榮休教授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認為:「刻意專注於一些習以為常,不用思索的事物,有助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一天做了幹了些甚麼,而不是像自動駕駛般一刻一刻地渡過。」
卡巴金又說:「正念並非只是坐在蓮座上…當自己是大英博物館的一尊雕像。簡以言之,是時刻都在覺醒。」
從這天起,出門前用手指劃及唸出有些甚麼要做:關燈、關窗、帶銀包、手機,下次你再不會忘了帶門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