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度的外國遊客,無論在街頭小巷、高級消費地段或是熱門的觀光景點,都不難遇上售賣「帕安」(Paan)的攤販或小店。那裏可以找到七彩而大小不一的瓶罐,裡頭裝著各式不同的香料。
然而,帕安是可嚼而不可吞,吃後有一種薄荷的感覺。因此在印度街頭,人們經常見到一片片暗红色的,那就是人們嚼完帕安吐出的殘渣。
帕安是一種極為普遍的「零食」,以檳榔葉加入檳榔果碎、裹上各種不同的配料,如茴香、豆蔻、丁香、肉桂等各種香料,混和杏仁、開心果、花生等堅果而成,也有以水果香料調味,口感較香甜的「甜帕安」。
還有一種「火帕安」(Fire Paan),據說是在帕安加入可點燃的樟腦粉,燃著火後放進口裏嚼食。
檳榔(betel nut 或areca nut)是生長在南亞、東南亞、西太平洋島嶼等熱帶地區的植物。據說檳榔原產印尼,在公元四世紀時傳入印度。據阿育吠陀(Ayurveda)記載,帕安可以治癒各種疾病,包括咳嗽、感冒和頭痛,但最日常的用途是僻除口氣。印度有時還會加上菸草一起嚼,估計全印度30%的男性和7%的女性有嚼檳榔的習慣。
印度教傳說中,檳榔有神聖的象徵。相傳檳榔是創世之初,諸神在乳海尋寶時涌出的寶物。印度教的許多神靈都住在檳榔葉上;古印度文獻《往世書》(Puranas)提到,印度教主神之一濕婆(Shiva)和妻子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在喜馬拉雅山修行時,就親自種下檳榔樹。因此檳榔葉仍是印度各種拜神儀式不可或缺的供品。
在古代,農民經過整日辛勞,會嚼食檳榔葉和檳榔。嚼檳榔流行的主要原因,大概與檳榔核中的生物鹼與單寧會刺激神經放鬆肌肉,使人覺得放鬆有關。
然而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檳榔含有致癌物。印度罹患口腔癌的比例最高,佔所有癌症的30%—40%。當然這亦與吸煙人數眾多有關,但印度人嚼檳榔有增無減,更成為全球的主要供應國。
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的研究,1990年代初,印度每年生產的檳榔少於25萬公噸。至2019年,數字增加至90萬公噸,佔全球生產量的一半。
嚼檳榔葉的風氣始於1980年代,當時有生產商開始售買古特卡(Gutka) 和帕安馬莎拉(paan masala),即一種混合碎檳榔香料和煙草和其他化學物質的粉狀。人們將之放入口中,與唾液混合後會產生尼古丁,被視為「無煙菸草」(smokeless tobacco)。
近年,印度多個邦已經禁止售買古特卡。2016年,政府加強反吸煙運動,禁止企業找明星、名人為香煙和其他致癌食品等商品代言廣告,但卻未有積極禁止檳榔。
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卡邦(Karnataka)是檳榔重要產區。當地農民大量種植檳榔,因為種植花生每年收入只有約800美元,但種植檳榔每畝卻可收取到6,000美元。此外,其他作物如番茄和馬鈴薯容易腐爛,但檳榔卻可存放數年之久。
印度為了保護農民,售賣檳榔可享免稅,乾檳榔亦只有5%的商品稅。政府更於2018年向緬甸入口的檳榔徵收40%的進口稅。
有分析認為,對於大部分的低下階層,如農民、漁民和貨車司機而言,香煙是高級消費品,而檳榔卻廉價的代替品。孟買癌症醫院塔塔紀念醫院(Tata Memorial Hospital)頭頸科外科醫生潘卡伊∙查圖維迪(Pankaj Chaturvedi)說:「印度的中下階層一般不接受女性吸煙,但嚼檳榔葉卻被視為傳統,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對年輕一代來說,嚼食檳榔更是吸煙的「入門磚」。在農村,估計有45%的在學青少年有嚼檳榔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