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當年發現愛滋病毒並獲得諾貝爾獎的法國科學家蒙塔尼耶逝世,他晚年因爭議言論被社會遺棄,風光不再,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今年2月8日,法國網絡上流傳消息,因發現愛滋病毒而榮獲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法國病理學家蒙塔尼耶(Luc Antoine Montagnier)已經過世。

然而,有關報道未能立即獲得證實。他生前曾任職的巴斯德醫學院(Pasteur Institute)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也無從證實這段消息。

至翌日,巴黎近郊的小鎮塞納河畔納伊(Neuilly-sur-Seine)市政廳證實,蒙塔尼耶是2月8日在當地的美國醫院(Ospedale Americano)病逝,終年89歲。曾與他共事的傑拉爾-紀堯姆醫生(Dr. Gerard Guillaume)表示:「他是在孩子們的陪伴下安然離去的。」

事後,蒙塔尼耶家人沒有向任何主要媒體發出訃告,絕大多數媒體都沒有報道他的逝世。

一位曾獲諾貝爾奬的知名人物的死訊,反常地沒有相關報道,似乎反映了蒙塔尼耶在科學界的地位。他一度是法國科學界明星,但過去10年卻因為言論無法獲得認同,失去學界的支持。

在學術界,愛滋病病毒與法國人蒙塔尼耶(Luc Antoine Montagnier)的名字不可分開。

蒙塔尼耶1932年8月18日在法國中部的安德爾省(Indre region)沙布里(Chabris)出生,他就讀於普瓦捷大學(University of Poitiers),1969年取得在巴黎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倫敦和格拉斯加從事研究工作。1972年,蒙塔尼返回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病毒腫瘤學部,從事愛滋病病毒的研究。

1980年代初,愛滋病開始引起公眾關注,然而當時醫學界還未發現這種病的病因、測試和治療方法,患者幾乎沒有生存的希望。

1983年,蒙塔尼耶在一位33歲病人的淋巴結(lymph node)發現了一種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同年5月,蒙塔尼耶的研究團隊在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論文,指出愛滋病是由淋巴腺病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簡稱LAV)導致。

次年,美國馬利蘭州國立衞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病毒學家羅伯特∙加洛(Robert C. Gallo)發表了幾篇論文,證實愛滋病確與這種逆轉錄病毒導致。

1986年,這種新病毒被正式命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俗稱愛滋病毒),這也成為愛滋病被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的原因。

多年來,蒙塔尼耶和加洛因愛滋病毒的研究屢次獲奬。2008年,他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弗朗索瓦·巴雷-西努西(Francoise Barre Sinoussi),一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奬。

爾後,蒙坦尼耶的立場被認為愈來愈詭異,在科學界日益被邊緣化。2009年,他在自己創辦的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實驗,聲稱細菌和病毒的基因會在水中釋放特殊的電磁波,而這種信號可以被用來偵測該細菌或病毒。在2015年他的團隊又發表論文,更進一步聲稱細菌和病毒的基因可以通過電磁波進行「隱形傳送」(teleport)。

蒙塔尼耶又曾聲稱,用發酵木瓜可以治愈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教宗約望保祿二世;他又表示,自閉症譜系障礙起源於細菌,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2010年11月,蒙坦尼耶獲聘為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但是已風光不再,他發現愛滋病毒的貢獻,並未能挽救他下滑的聲望。

2017年,106位法國科學和醫學界學者發表公開信,表示「不能接受蒙塔尼耶利用他的諾貝爾奬,在他的技能範圍之外,傳播對健康有害的信息。」

在新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肆虐期間,蒙坦尼耶以反對接種疫苗的立場見稱。他在2021年一次訪問中提到,大流行病期間的大規模接種疫苗是不能接受的錯誤;更指疫苗會是導致病毒株變異的原因。這些言論,雖然在疫情期間獲得頗多民眾關注,但在科學界卻鮮少得到支持。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2022年1月15日在意大利的一次反疫苗集會上。

在2018至2019年出任國際愛滋病協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主席的馬克·溫伯格(Mark Wainberg)在2014年一次訪談時,提及蒙塔尼耶並說:「他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但他後來的科學思想沒有受到同行認同,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