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紫芋、決明、球花豆、西洋橄欖…
大家可能對這些農作物有點印象,但大部分人可能比較陌生。事實上,紫芋(elephant ears)是一種葉菜,球花豆(African lousts)則是一種莢豆,在非洲一些地區非常普遍;而西洋橄欖(kedondong)則是一種果莓,清爽帶酸,馬來西亞人喜歡用來造醃菜或沙律。
各地有不少農產品,過去因各種原因,都未有被大量種植成為經濟作物(cash crops),因而被人遺忘,成為孤生作物(orphan crops)。
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及人口急速增長,全球對食物的需求增加,加上酷熱、乾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情況經常出現,食物供應越見不穩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表示,到2050年,地球人口預計會增加至近100億,各國需要多生產50%的糧食,以供應人類的需求。
研究人員現正探求一些在過去一直被遺忘的作物,現在能否供更多人食用。這些被稱作「被遺棄」、「另類」或「孤生」的作物,在各地不同世代都有人認識,但卻没有進入國際食品市場。其實它們特别適應當地環境,不同地區人們均有食用。它們的價值現在也逐漸得到了科學家和决策者的認識和肯定。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附近「未來糧食」(Crops for the Future)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正致力擴濶人類農作物的品種。研究中心的實驗農田除了西洋橄欖外,也栽種了辣木葉(spindly moringa trees)和班巴拉豆(bambara groundnuts)、銀合歡樹(petai belalang)、木薯和象草(Napier grass)等各類果樹。當地人數世紀以來都有種植這些作物,但外地則很少人留意。
辣木葉和班巴拉豆是研究的重點,它們都不是馬來西亞的本土植物,營養價值高,適應能力也強。
據了解,在數千種可被食用的植物中,現時主要的農作物只有米、麥、玉米和大豆,這「四大作物」提供了全球人類三分之二的糧食,也用以餵飼牲畜。未來作物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諾丁咸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y)食品安全教授賽爾德.阿扎姆-阿里(Sayed Azam-Ali)說: 「我們注意到,全世界都依賴這四種農作物,而事實上,人類過去數千年種植或採集過的作物種類達7,000多種。」
這些被忽視和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有助於增加糧食生供應的多樣性,為人們的膳食加入新品種,更提供特殊的營養,如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等。
未來作物研究中心認為,各國投放更多資源去種植這些「被遺棄」的作物,可以減少對入口農產品的依賴。阿扎姆-阿里說:「食物多元化,對人類未來至為重要。」
新加坡國立大學水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西莉婭.托塔哈達(Cecilia Tortjada)說:「世界上沒有糧食供應不穏定的問題,只是人們對糧食缺乏認識。每當人們發現了一些原生的作物,總是忽略它們,以為它們是毫無價值,但其實並它們很有營養價值。」
在非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The 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正在與非洲孤兒作物聯盟(African Orphan Crops Consortium)合作,推動重新發展過去一世紀被遺忘的作物,包括非洲豆薯(African yam beans)、沙漠棗 (desert date)、梨果仙人掌(pickly cactus fruit)、猴麵包樹(baobab trees)、苔麩(teff)和沙棗樹(ber)等。
非洲孤兒作物聯盟(AOCC)是由非洲發展新伙伴關係(NEPAD)和食品公司「Mars」共同出資組建的國際組織,正在對非洲101種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進行基因排序,以協助培育出更有營養的作物和作物品種,並提高它們的產量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影响的能力。
公眾的接受能力其實才是最人問題。倫敦城市大學糧食政策教授蒂姆西.朗恩(Timothy Lang)說:「當氣候轉變,人們的口味也被迫改變。當某些主要農作物供應減少了,人們就要改吃其他農作物了。」
未來糧食將辣木葉和班巴拉豆製成「薯片」、曲奇餅、意大利雲吞(tortellini)印度人愛吃的糖耳朵(murukku)以至罐頭湯等。他們希望辣木葉和班巴拉豆像藜麥一樣,漸漸被世人接受。
三十年前,相信很少人聽過藜麥,但今日這種原產自玻利維亞及秘魯山區的農作物,在世界各地的都可以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