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今年爆發嚴重痳疹疫情,至上半年已錄得超過4萬宗個案,是過去10年新高,死亡人數達37人。世界衛生組織促請各國加強防控,提高疫苗注射率,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世衛表示,今年上半年歐洲錄得超過41,000多宗感染痳疹個案,是過去十年最高,感染數量比去年全年高近24,000宗。
傳染病總是去而又返,隔數年又會重新流播,包括小兒麻痺疾(polio,脊髓灰質炎)等,有人歸咎疫苗的效用,亦有人指出導致痲疹的病毒一直都在某些環境下傳播。
據統計,歐洲最近一波的痲疹爆發,主要出現在烏克蘭、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希臘、格魯吉亞和塞爾維亞等七個國家。其中烏克蘭確診人數佔一半,約23,000宗。而37個死亡人數中,其中有14個來自塞爾維亞。
據悉,痳疹一度絕跡的德國和俄羅斯,過去12個月連續發現病例。目前,世衛已將痳疹列為當地風土病。另外,美國今年亦錄得107宗痳疹個案,患者來自21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大多沒有接受過痳疹疫苗注射,不少人是在海外旅遊時被感染。
痳疹傳染力強,可透過咳嗽和打噴嚏在空氣中傳播。病人染病時會出現發燒、皮疹、眼睛發紅和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持續約十日,雖然大部分人就醫後可痊愈,但在某些人身上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炎、腦膜炎、肺炎。
自1960年代痲疹疫苗面世以來,世界各地個案銳減,在美國更近乎絕跡。2016年,全歐洲的痲疹個案數達到有紀錄以來最低,即5,273宗。世衛本計劃在2020年前徹底消除歐洲痳疹,但基於接種痳疹疫苗率偏低,加上歐洲公民在各國流動性大,一旦出現病例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
小兒麻痺症亦在再次流播的現象,在1988年,一年內有350,000個小兒麻痺症案例,並在125個國家被列為地方性流行疾病;到了2017年,只剩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共16個個案。既然個案數目已如此低,大家都在估計小兒麻痺症會在2018年可以歸零。然而,今年先後在剛果和烏干達等地發現,巴布亞新畿內亞更出現18年來首宗個案。
自二次大戰至1990年代,抗生素和防疫疫苗日漸普及,一種接一種的傳染病陸續減少。人們的注意力漸轉向一些「新發傳染病」(new emerging diseases),如愛滋病、伊波拉病等。但近年出現了再發傳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指的是某種已沉寂多時的傳染病突然再度出現多宗感染個案,例如肺結核等。
有人歸咎於近年反對注射疫苗運動。世界衞生組織官員指出:「這個現象顯示,任何未接受防疫注射的人士,都有機會受到感染,無論如何,即使個別傳染病已經減少或接近絕跡,各國都應推動增加防疫注射。」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大學經典文學教授爾基爾.夏柏(Kyle Harper)指出,歴史上出現過的傳染病,均由致病源生物所導致,如細菌、病毒等,它們都會隨著時間演化。當病原變種和遇上繁殖機會,傳染病就會再次爆發。
夏帕以研究鼠疫研究為例,他指出,鼠疫第一次流行於公元541年,在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爆發,這種病菌源來自中亞,似乎是通過印度洋的航運網絡傳播傳至歐洲,細菌以活躍於貯存糧食的穀倉老鼠作為宿主,大量繁衍,結果導致鼠疫的爆發。此後又延續了幾個世紀,於十四世紀四十年代發生了第二次爆發。
人類不斷向自然界拓展,干預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人類與野生物種的接觸增加,如雀鳥、蝙蝠和老鼠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人類已知的傳染病中,六成是來自動物。有關新發現的傳染病源頭七成半來自動物。因此,防治傳染病,必須同時留意人類與禽畜的接觸,並且須要保護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