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中國、英國和美國的古生物學家經多年研究,重塑了一隻在貴州發現、2.4億年前的古代海上爬行動物的身體輪廓,稱為「東方恐頭龍」(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綽號「中國龍」。
英國國立蘇格蘭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Scotland,簡稱NMS)今年2月24日公布,在中國發現的這具古代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是迄今為止從未見過的物種,將其命名為「東方恐頭龍」。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奇怪的生物可能令人想起尼斯湖水怪(Loch Ness Monster),不過牠與這種著名神話生物所屬的長頸龍並沒有密切關係。
這批化石早於2003 年在貴州石灰岩沉積物中發現,到最近科學家才將最後五塊化石樣本拼湊起來,勾勒出這種古代動物的全貎。參與研究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自然科學館館長尼克‧弗雷澤(Nick Fraser)表示,最後出土的幾塊化石與之前發現的化石完整地銜接起來:「從鼻尖到尾巴,完美地呈現這個新物種」。
弗雷澤在聲明中說:「這再一次展現了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的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2.5億至2億年前)怪異而奇妙的世界。我們確信,由於外觀引人注目,牠將會引發全球的想像力,令人想起神話般的蛇形中國龍。」
有關研究結果已在《愛丁堡皇家學會地球與環境科學期刊》(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發表,這是各國科學家花了10年時間研究才達到的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東方恐頭龍是三疊紀時期的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約2.4億年前,身長約5公尺,頭部細小,形狀像鱷魚,四肢為鰭狀。牠最大的特徵是有特長的頸部,甚至比身體還長。頸部有32節獨立的頸椎,可以彎曲;人類和長頸鹿卻只有七節頸椎。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疑惑,長頸恐龍的頸部有甚麼實際功能。他們推測,東方恐頭龍擁有「又長、又柔軟、又靈活的頸部」,可能讓牠得以偷偷接近獵物,又可以在水中的縫隙尋找食物。
弗雷澤指出:「我唯一能想到的是,牠們在岩石間,或許有裂縫的水域中覓食,用長頸項探索和進入其中一些縫隙,也許這樣就能捕獲獵物。」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動物與另一種同時期的海洋爬行動物長頸古蜥蜴(Tanystropeus Hydroides)非常相似,後者來自歐洲和中國中部。弗雷澤和研究員說:「這兩種爬行動物的體型相似,頭骨有幾個共同特徵,包括互相嚙合的交齒(interlocking teeth),方便進食魚類。然而,東方恐頭龍的獨特之處在於頸部和軀幹有更多椎骨,使牠的外觀更像蛇。」
這批化石最初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李淳春發現。2003年,貴州省一個小村莊有人意外發現一塊石灰岩當中有一小塊脊椎骨頭。
隨後,當地農民帶李淳春到一個豬欄,他在那裡發現了很多類似的岩石碎片,最後將所有碎片拼湊在一起。
李淳春表示:「這是一項國際合作。我們與來自美國、英國和歐洲的同事合作,以中國科學院新發現的標本來增進我們對這種動物的知識。」
論文的第一作者、德國斯圖加特州立自然歷史博物館(Stuttgart Stat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博士後研究員斯蒂芬‧斯皮克曼(Stephan Spiekman)說:「希望未來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這群動物的進化,特別是細長脖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