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科研發明新方法製造牛仔布靛藍色效果 大幅減少污染

牛仔褲流行了100多年,早已成為經典服裝,是大部分人衣櫥不可缺少的衣物。據估計,全球每年賣出40億條牛仔褲。2020年,全球牛仔布的產值達635億美元。然而,牛仔布一直遭詬病會損害環境,印染過程需要使用有毒化學品和大量水,科研人員一直在尋找更環保的染料。

丹麥諾和諾德生物可持續性基金會(Novo Nordisk Foundation Center of Biosustainability)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一種新染法可以顯著减少牛仔褲生產過程中的污染,並能防止布廠工人受到有害化學物質影響。

英國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發表的這項研究報告建議,棄用印染牛仔布料的傳統方法,改用經改造的酶(enzyme)轉化產生靛藍(indigo)色的物質靛苷(indican),經光照染色,同樣可以將衣料染成藍色。

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生物學家迪特.合德.韋納(Ditte Hededam Welner)說,目前染廠排放了許多污染物,往往對當地農業產生負面影響。

牛仔布的獨特顏色來自染料靛藍。靛藍原本由藍染植物(學名Polygonum tinctoria,又稱靛青或靛藍)加工製成。這些植物的葉、莖都含有靛苷。它是一種胺基酸,經過浸泡發酵,再調和鹼液後,就會轉化成靛藍,可用以染紡織品。

上世紀牛仔服飾大行其道,牛仔布需求龐大,目前靛藍幾乎全由人工合成。但不論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固態靛藍非常難溶於水,必須使用如亞硫酸氫鈉(sodium hydrosulfite)等化學藥品將之稀釋後沉澱為藍色,但溶解後的靛藍也難以附著在布料上,需要多次浸泡才能將布料染成藍色。因此,將一條牛仔褲染色就需要50到100升的水。這些用於染布的水溶液有高度鹼性和刺激性的有毒和致癌物質,長期接觸對紡織工人有害。這些廢水也難以處理,最後進入天然水道,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甚至將河流染成藍色。據估計,牛仔布業每年使用5萬噸人工合成的靛藍。

韋納和研究團隊提出了更為環保和具經濟效益的生產靛藍技術,採用經改造、稱為PtUGT1的酶,加入藍染植物中提取靛苷。研究人員更發現,本身無色的靛苷可在普通日光下變成藍色。

她表示:「我們發現,所有光源,包括節能LED、自然光,甚至家用燈泡,都有助將在溶液裡的牛仔布染色,過程無需借助有毒化學品。」研究團隊認為,光驅動的染色方式有望將染藍色牛仔布對環境的影響減少73%,而酶染色法能減少92%。

研究人員估計,新方法生產的靛藍,成本僅為每公斤5至13美元,目前天然的靛藍約為470美元一公斤。

然而,有業界人士卻認為這項技術並不能解決牛仔布行業的所有環境問題。可持續牛仔布公司Triarchy的聯合創始人亞當‧陶本弗利格爾(Adam Taubenfligel)表示,生產牛仔褲的傳統方法「消耗大得嚇人」。他認為,應該關注如何節水和回收工廠用水。他說,如果大型服裝公司採取更負責任的做法,藍色牛仔布對環境的影響就會改善。

靛藍是人類使用的最古老植物染料之一,全球各個古老文明都有採用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和蓼藍(Persicaria tinctoria)等植物提取靛藍。2009年在秘魯的瓦卡普列塔遺址發現了幾塊紡織品的殘片,有6,200年歷史,獲認為是最早的靛藍紡織品。之前發現的最早紀錄是4,400年前埃及法老第五王朝墓中的靛藍染色花邊。

在中國,在距今約2,200年的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了由靛藍染成的麻織物,雲南大理的白族人現在仍會用靛藍做扎染。公元600多年,靛藍染色技術傳入日本,在江户時代隨著紡織技術進步大有發展。明治時期,有英國人到訪日本,見到周圍充滿靛藍色,自此就有「日本藍」(Japan Blue)的稱號。

據說,原本牛仔褲並不是藍色,而是棕色的。1850年代,美國出現淘金熱,淘金工人需要耐穿的褲子,Levi’s牛仔褲的始創人利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用帆的布料造成長褲,供工人穿著。直到1855年,他從法國進口一種藍色粗斜紋棉布取代原用的棕色帆布。這種布料原產於法國小鎮Nimes,所以他就直接稱這種布為Serge De Nimes,後來簡稱叫為denim,成為今日牛仔布的英文名稱。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