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居住在多倫多的姬斯蒂(Kristy Milland)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她的電腦,登入亞馬遜Amazon Mechanical Turk系統(簡稱「MTurks」),查核有沒有工作。
姬斯蒂會在系統上搜尋剛剛發布的工作清單,或者稱為「Hits」(Human Intelligence Tasks),當有工作配合她所列的條件時,系統就會自動向她發出提醒。她說:「這些提醒每隔一分鐘一次,我會停下手頭的事,看看這個工作是否幹得過,然後決定是否要接。」
姬斯蒂原本經營一間日期護理中心,間中亦有在網上買賣物品,多賺點錢。2005年,她丈夫失業,又剛懷孕,剛巧看到一篇有關的廣告,於是開始成為一位「Turker」,至今已維持超過十年。
姬斯蒂的工作殊不輕鬆,她說:「有時候,系統上的工作來了,如果正好吃午飯,或者我約了醫生,或者要出去放狗,我得暫時放下,先完成工作。我已經離不開我的電腦了。因為我需要靠它來養活我的孩子,所以一步也不能走開。」她說每周七天,每天工作17小時,收入較好時一小時可以賺到18至25美元。
姬斯蒂的工作,包括核對網上演算系統是否能確認出售貨品,抄錄售賣的收據,這些工作電腦不易應付,但以人手則是輕而易舉。亞瑪遜會根據turkers所獲的評級,將工作編為不同的「等級」(master’s level),姬斯蒂只可以接那些符合她等級的工作。
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帕諾斯.伊佩洛蒂斯(Panos Ipeirotis)估計,全球Amazon Mechanical Turk上的每月活躍的Turker大約有15000至20000人,有些人每天只工作幾分鐘,有的人每天則24小時不眠不休。
亞馬遜這個系統源於2005年,當時亞馬遜正要出售雷射唱片,於是招募了一批網友,檢查其網站的唱片名稱是否正確,和審核這些唱片的封面是否適合未成年人瀏覽,漸漸形成一個工作外判的網上平台。此後,其他企業亦逐漸仿傚。有的稱為「人才雲」(Human Cloud)或「Clickworkers」等。
過往,這些工作包括從將錄音資料抄錄成文字、為相片製作關鍵字標籤、文件翻譯、編寫程式等,通通都稱為「人類智能任務」(HIT),但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先進,更擁有自學功能,人才雲要擔當更複雜的工作,但由人手核實和訓練人工智能自學,或分析的資料。
據說,Mechanical Turk -「土耳其機械人」這個名稱,源於十八世紀奧地利宮廷裏製造一台土耳其服飾的機械人,它的功能是跟人下棋。不過這台機械人,實際上是有真人的棋藝高手藏在機器裏面。亞馬遜的「土耳其機器人」就沿用類似的概念,把簡單的小型任務放在網路平台上,外判給世界各地的「土耳其機器人」來做,是「人工的人工智能」。
除了亞馬遜,其他大型的科技公司如谷歌、推特等,均建立了一群機械土耳其人組群,從事例如評價產品、測試新軟件、審核新聞資訊、刪走色情及暴力內容等工作。
伊佩洛蒂斯說:「科技公司很多工作,如人工智能的品質控制,需要人手來做,人工智能所擔任的工作越多,要確認的工作就越多。」例如過往網上圖片要人手來撰寫圖片說明,現時由人工智能來寫,再由人手核實。
「Turker」分布各地,2016年10月份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大部分的Turker是女性;而在印度,大部分的Turker則是男性。全球大部分Turker都是在1980年到1990年之間出生,他們成長都習慣使用電腦。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訪問3000位「Turkers」,大部分人時薪低於美國聯邦最低工資的7.25美元,52%的時薪低於於5美元,因此只有25%的受訪者是以線上工作為唯一收入來源,而53%僅能獲得很少收入。
網路平台推翻了企業的競爭模式,也刷新了人們的工作型態,上下班之間的區隔日漸模糊。倫敦大學經濟學教授史坦汀(Guy Standing)憂心,透過網路平台外判工作鼓勵企業將工作外包給成本最低的勞動,加速實質薪資下滑,貧富差距擴大。
這些自由工作者沒有穩定收入、也沒有事業發展前景,生活缺乏保障的族群可能日漸增加。
姬斯蒂表示,她感到沒機會與工作的人溝通,包括委派工作的那一位。她說:「當你無法溝通,你失卻了同理心,人的價值也被眨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