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平台是現在很多人獲取新聞資訊的來源。美國一項調查發現,網民在臉書(Facebook)分享的新聞,有七成半都是「未讀即分享」(shares without clicks)。這現象提醒我們接收網上資訊時要三思,提防失實資訊或假消息。
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新聞傳播及廣告學系的助理教授Jinping Wang與他的團隊分析了2017年至2020年間臉書上3,500則含有網頁鏈結的公開帖文。結果發現,一些政治立場「極端」的內容未經閱讀而被分享的次數顯著較多,這反映有黨派的網民看到與自己固有信念一致的內容時,傾向不細看究竟便將內容轉發。
該項研究發現,在政治光譜中不同位置的人分享臉書帖文的行為模式各異。整體而言,有四分之三的「分享」,即420億次分享屬於「未讀即轉」。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網民分享帖文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分享失實資訊的比率較高,達77%,遠高於後者的14%。
研究人員指出,這差異主要由資料來源造成──調查中的虛假鏈結,有七成半至八成來自保守派的新聞網站:「社交媒體上的政治性內容瘋傳程度,取決於文章嘩眾取竉的標題和簡介。這解釋了為何失實資訊可以迅速廣傳,因為轉發的人根本沒有考究內容的真實性。」
網民在社交媒體分享內容時普遍存有偏見,先入為主地認為同聲同氣的訊息是「真確」的,於是遇到與個人政見一致的內容便會「未讀先轉」。研究指出,這種行為促成了網上世界不同意識形態的陣營壁壘分明。
研究結果亦引伸至有關資訊理解和社交媒體設計的問題。Meta的界面設計較能夠吸引網民注意新聞內容,例如有功能提示網民在分享或留言前閱讀文章內容。
研究人員認為,在政治立場多元的世代,掌握網民分享資訊的行為模式,對推動民眾作出知情的對話和討論至為重要。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台有「放大」民憤的作用,因為網民知道哪些用語會獲得更多「讚好」和「分享」。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後博士研究員威廉百雅迪(William Brady)認為,社交媒體提供的獎勵正在改變網上政治議論的模式。
甚麼因素影響網民是否點擊打開一個鏈結?密芝根大學曾作研究,觀察38名參與調查的人在瀏覽自己臉書的最新消息時,刻意不打開某些鏈結的原因。結果顯示,有些人樂於點擊帖文中的鏈結;也有人關注帖文內容,但拒絕點擊文中的鏈結。
調查用監察眼球活動的儀器記錄,發現參加者對帖文共作出268次反應,包括「讚好」、「分享」和「留言」。他們每節瀏覽期間有6次點擊,每則帖文的觀看時間中位數為7.65秒。研究亦發現,參加者對點擊和沒點擊鏈結的帖文,閱覽的時間長短相若。
研究人員用問卷訪問參加者不點擊的理由,其中一些人表示,他們選擇在臉書以外的渠道分享和跟進帖子內容,如面談。他們會按帖子的內容趣味和價值去衡量是否點擊帖文含有的鏈結。點擊的動機是想與人連結和取悅別人。
有參加者表示,有時候即使他們認為某則帖文有價值,但會考慮受眾感受才決定是否點擊打開網頁。例如有人表示,不想點擊朋友稱讚兒子運動表現傑出的帖子,但若帖子內容是談論某球隊的勝利,他則會點擊細看。一些參加者不點擊帖子,是為了不想招惹其他人關注;也有人說不會點擊有關衝突或政治事件的帖子,免得被標籤為某種立場的支持者。最令研究人員感意外的是,有人不想社交媒體平台「學習」其喜好而選擇不點擊,避免日後接收到相關的推薦內容。